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蚕桑论文--蚕的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论文

家蚕杂交种F1及其亲本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血淋巴代谢组学差异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8页
    1.文献综述第11-26页
        1.1 家蚕的杂种优势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 肠道微生物组学技术及其应用第12-20页
            1.2.1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第12-14页
            1.2.2 肠道菌群研究进展第14-20页
                1.2.2.1 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第14-15页
                1.2.2.2 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类疾病第15-16页
                1.2.2.3 肠道微生物与精神系统疾病第16-18页
                1.2.2.4 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疾病第18-19页
                1.2.2.5 肠道微生物与其他疾病第19-20页
            1.2.3 家蚕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第20页
        1.3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第20-26页
            1.3.1 代谢组学样本来源第21-22页
            1.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第22-24页
            1.3.3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第24-26页
                1.3.3.1 代谢组学与疾病研究第24-25页
                1.3.3.2 代谢组学与药物研发第25页
                1.3.3.3 代谢组学在植物和微生物领域应用第25-26页
    2.论文研究思路第26-28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27页
        2.2 研究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杂交种F_1及其亲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功能差异第28-51页
    1 引言第28-29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9-31页
        2.1 实验动物第29页
        2.2 家蚕肠道样本第29页
        2.3 Illumina Miseq测序第29-30页
        2.4 数据处理主要步骤第30-31页
            2.4.1 肠道细菌基因组DNA抽提和PCR扩增第30页
            2.4.2 荧光定量第30-31页
            2.4.3 测序序列分析第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50页
        3.1 杂交种F_1及其亲本的总体肠道微生物分析第32-40页
            3.1.1 总体样本数据可靠性评估第32-37页
            3.1.2 物种组成分析第37-38页
            3.1.3 样本与物种关系第38-40页
        3.2 杂交种F_1及其亲本的肠道微生物差异分析第40-48页
            3.2.1 Alpha多样性分析第40-43页
            3.2.2 物种Venn图分析第43-45页
            3.2.3 群落柱形图第45-46页
            3.2.4 群落Heatmap图第46-48页
        3.3 杂交种F_1雌雄性别间肠道微生物差异分析第48-50页
            3.3.1 Alpha多样性分析第48-49页
            3.3.2 物种Venn图分析第49-50页
    4 讨论第50-51页
第三章 杂交种F_1及其亲本的血淋巴代谢组学分析第51-86页
    1 引言第5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1-53页
        2.1 实验动物第51页
        2.2 血淋巴样本第51-52页
        2.3 GC/LC-MS测定第52-53页
        2.4 数据处理步骤第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85页
        3.1 杂交种F_1及其亲本的总体代谢物分析第55-63页
            3.1.1 总体样本数据预处理和可靠性分析第55-63页
            3.1.2 代谢物分类第63页
        3.2 杂交种F_1及其亲本的代谢组成差异分析第63-80页
            3.2.1 差异代谢物筛选第63-66页
            3.2.2 差异代谢物层次聚类分析(热图)第66-71页
            3.2.3 差异代谢物统计分析第71-74页
            3.2.4 差异代谢物关联网络分析第74-78页
            3.2.5 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第78-80页
        3.3 杂交种F_1雌雄性别间代谢组成差异分析第80-85页
            3.3.1 杂交种F_1雌雄的样本数据的可靠性分析第80-82页
            3.3.2 差异代谢物层次聚类热图第82-83页
            3.3.3 差异代谢物统计分析第83-84页
            3.3.4 代谢通路比较图第84-85页
            3.3.5 差异代谢物关联网络图第85页
    4 讨论第85-86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1 结论第86页
    2 论文创新点第86-87页
    3 后续研究展望与建议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9页
附录第99-113页
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与成果第113-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杜仲短周期矮林的密度效应和调节剂调控作用
下一篇:饲料添加胆汁酸对异育银鲫生长、氧化损伤修复、内源胆汁酸代谢以及CyHV-2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