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植物 CMS 发生的分子基础 | 第12-16页 |
1.1.1 植物 CMS 相关细胞质不育基因克隆 | 第12页 |
1.1.2 线粒体不育基因诱导植物 CMS 的可能机理 | 第12-14页 |
1.1.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发生的分子机制 | 第14-16页 |
1.2 植物 CMS 恢复基因克隆及其恢复作用机制 | 第16-20页 |
1.2.1 植物 CMS 恢复基因的定位克隆 | 第16-19页 |
1.2.2 CMS 育性恢复基因的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1.3 POL 型 CMS 及其育性恢复研究 | 第20-22页 |
1.3.1 pol 型 CMS 不育基因的克隆 | 第20-21页 |
1.3.2 pol 型 CMS 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 | 第21页 |
1.3.3 pol 型 CMS 育性恢复基因 Rfp 的分子标记及精细定位 | 第21-22页 |
1.3.4 本实验室在 CMS 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相关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大白菜 CMS 花蕾发育时期定量表达内参基因筛选 | 第24-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1 材料准备 | 第24页 |
2.1.2 所用试剂 | 第24-25页 |
2.1.3 总 RNA 提取及 cDNA 合成 | 第25-26页 |
2.1.4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2.1.5 qRT-PCR 定量及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2.1 引物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分析 | 第28页 |
2.2.2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28-29页 |
2.2.3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 第29-30页 |
2.2.4 几种不同内参基因归一化处理的 BcPME31 基因表达比较 | 第30-32页 |
2.3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大白菜 CMS 不育发生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 第33-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材料准备 | 第33页 |
3.1.2 总 RNA 分离及 cDNA 合成 | 第33-34页 |
3.1.3 cDNA-AFLP 分析 | 第34页 |
3.1.4 差异显示片段回收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页 |
3.1.5 差异显示基因片段的 qRT-PCR 分析 | 第34-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3.2.1 RNA 的质量检测 | 第35页 |
3.2.2 cDNA-AFLP 差异表达分析 | 第35-39页 |
3.2.3 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定量分析 | 第39-41页 |
3.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大白菜 CMS 相关基因 BCUP 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3-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4.1.1 材料准备 | 第43页 |
4.1.2 所用试剂 | 第43页 |
4.1.3 总 RNA 分离及 cDNA 合成 | 第43-44页 |
4.1.4 基因序列分析 | 第4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4.2.1 BcUP 基因克隆 | 第44-45页 |
4.2.2 BcUP 基因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4.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大白菜 CMS7311 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 第49-6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5.1.1 材料及 DNA 准备 | 第49页 |
5.1.2 分子标记筛选 | 第49-51页 |
5.1.3 连锁遗传分析及遗传图谱构建 | 第5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5.2.1 大白菜 CMS 育性恢复基因的 AFLP 标记筛选及 SCAR 转化 | 第52-54页 |
5.2.2 大白菜 CMS BcRfp 基因的 SRAP 标记筛选 | 第54-55页 |
5.2.3 大白菜 CMS BcRfp 基因的 SSR 标记筛选 | 第55-56页 |
5.2.4 大白菜 CMS BcRfp 基因 PCR 及测序为基础的标记挖掘 | 第56-57页 |
5.2.5 大白菜 CMS BcRfp 基因连锁作图 | 第57-58页 |
5.3 讨论 | 第58-60页 |
5.3.1 提高退火温度减少 SRAP 非特异性扩增 | 第58-59页 |
5.3.2 育性恢复基因 BcRfp 与 Rfp 的关系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创新点 | 第61页 |
6.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附录 | 第74-84页 |
缩略词表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