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的源起 | 第7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一) 可读性的概念 | 第7-8页 |
(二) 可读性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思想品德教材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三、可读性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 国内外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 当前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 | 第11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价值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可读性内涵探析 | 第13-22页 |
第一节 教材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 第13-15页 |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体现超越性 | 第13-14页 |
二、经典耐读,富有启发性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内容的选材具有趣味性 | 第15-17页 |
一、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 第15-16页 |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两个立足点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内容材料的组织符合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 第17-19页 |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第17-18页 |
二、丰富多样,灵活多变 | 第18页 |
三、协调统一,整体和谐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教材语言凝练可诵且富有人情味 | 第19-22页 |
一、教材语言应具备美感 | 第19-20页 |
二、教材语言应具备可诵性 | 第20页 |
三、教材语言应具备穿透力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材的可读性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22-40页 |
第一节 七年级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的利用情况调研及分析 | 第22-32页 |
一、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态度与评价 | 第22-25页 |
二、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及其主题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三、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及其特征分析 | 第27-30页 |
四、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及其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教师对教材的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解读深度不够充分 | 第33页 |
二、解读视野相对狭窄 | 第33-34页 |
三、缺乏对学生有效引导 | 第34页 |
第三节 制约教材可读性的因素探析 | 第34-40页 |
一、教材编制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二、学生主观认知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思想品德教材的可读性调研结果的借鉴意义 | 第40-59页 |
第一节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素材观 | 第40-44页 |
一、尊重教材,充分利用可读性较强的内容 | 第40-41页 |
二、合理利用课外素材,有效弥补可读性欠缺的内容 | 第41-44页 |
第二节 凸显故事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 第44-48页 |
一、道德叙事的作用机制 | 第44-45页 |
二、道德叙事思维对教学的启示 | 第45-48页 |
第三节 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 | 第48-51页 |
一、简短凝练,具有启发性 | 第48-49页 |
二、幽默生动,体现趣味性 | 第49-50页 |
三、蕴含丰富的情感,体现人性关怀 | 第50页 |
四、注重节奏韵律,发掘教材可诵性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 第51-53页 |
一、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避免功利主义学习倾向 | 第51-52页 |
二、引领好学生与教材的对话,突破阅读盲点 | 第52-53页 |
第五节 教材编写者优化教材的策略探析 | 第53-59页 |
一、选材力求新颖有趣 | 第53-55页 |
二、难度设置遵循适度张力律 | 第55-56页 |
三、叙述方式呈现多样化 | 第56页 |
四、教材语言追求可诵性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