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与教学衔接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2.1 系统论 | 第13页 |
2.2 螺旋上升理论 | 第13页 |
2.3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4-15页 |
第3章 初中生物学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 | 第15-36页 |
3.1 初中生物教师教学衔接情况 | 第15-24页 |
3.1.1 教师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3.1.2 教法使用和学法指导情况 | 第16-19页 |
3.1.3 实验课教学情况 | 第19页 |
3.1.4 教师的教材熟悉程度和教师间交流情况 | 第19-21页 |
3.1.5 教师对教学衔接的认识和应用情况 | 第21-24页 |
3.2 初中学生学习情况 | 第24-34页 |
3.2.1 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 第24-25页 |
3.2.2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 第25-29页 |
3.2.3 学生对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的认识 | 第29-31页 |
3.2.4 学生对生物教师教学的反馈和期望 | 第31-34页 |
3.3 调查结论 | 第34-36页 |
第4章 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比较分析 | 第36-50页 |
4.1 初中生物学与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 第36-41页 |
4.1.1 课程性质对比 | 第36页 |
4.1.2 课程理念对比 | 第36-37页 |
4.1.3 课程目标对比 | 第37-38页 |
4.1.4 课程内容对比 | 第38-41页 |
4.2 教材的比较分析 | 第41-48页 |
4.2.1 教材编写体例对比 | 第41-42页 |
4.2.2 教材内容对比 | 第42-48页 |
4.3 研究结论 | 第48-50页 |
第5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2001年版对比 | 第50-55页 |
5.1 课程性质对比 | 第50页 |
5.2 课程理念对比 | 第50-51页 |
5.3 课程目标对比 | 第51-52页 |
5.4 课程内容对比 | 第52-54页 |
5.5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第6章 初中生物学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 第55-62页 |
6.1 初中生物学与小学科学的衔接策略 | 第55-57页 |
6.1.1 加强教师的衔接意识 | 第55页 |
6.1.2 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和学习 | 第55-56页 |
6.1.3 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 | 第56页 |
6.1.4 衔接教法和学法 | 第56-57页 |
6.1.5 衔接教学内容 | 第57页 |
6.2 教学衔接案例 | 第57-62页 |
6.2.1 案例 1:《鸡卵的结构》教学设计 | 第57-59页 |
6.2.2 案例 2:《食物在消化管中逐渐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教学设计 | 第59-62页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第62-63页 |
7.1 研究的结论 | 第62页 |
7.2 反思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附录 A 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衔接情况(教师问卷) | 第66-68页 |
附录 B 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衔接情况(学生问卷)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