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软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软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3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工程场地地质概况 | 第15-52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2.2 区域地质条件 | 第16-38页 |
2.2.1 区域地形、地貌 | 第16-19页 |
2.2.2 区域地层 | 第19-21页 |
2.2.3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1-27页 |
2.2.4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7-33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8页 |
2.3 工程场地地质特征 | 第38-52页 |
2.3.1 地基岩土层的构成 | 第38-51页 |
2.3.2 软土地基物理力学特性 | 第51-52页 |
第三章 软土地基加固方法分析 | 第52-63页 |
3.1 软基加固方法分析 | 第52-53页 |
3.1.1 换填法 | 第52页 |
3.1.2 预压排水固结法 | 第52-53页 |
3.1.3 复合地基法 | 第53页 |
3.2 场地软基处理施工方法分析 | 第53-57页 |
3.2.1 塑料排水板 | 第55-56页 |
3.2.2 碎石桩 | 第56-57页 |
3.2.3 钢筋混凝土桩 | 第57页 |
3.3 软基处理问题分析 | 第57-59页 |
3.3.1 固结沉降问题 | 第57-58页 |
3.3.2 工期对工艺及施工顺序的影响问题 | 第58-59页 |
3.4 软基处理效果评价 | 第59-63页 |
3.4.1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 第59-60页 |
3.4.2 桩间土加固效果 | 第60-63页 |
第四章 软土地基沉降理论研究 | 第63-78页 |
4.1 沉降理论分析 | 第63-69页 |
4.1.1 分层总和法 | 第63页 |
4.1.2 双曲线法 | 第63-64页 |
4.1.3 星野法 | 第64-65页 |
4.1.4 Asaoka法 | 第65-66页 |
4.1.5 GM(1,1)灰色预测模型 | 第66-68页 |
4.1.6 孔压静力触探法(CPTU) | 第68页 |
4.1.7 数值模拟 | 第68-69页 |
4.2 软土地基现场监测及成果分析 | 第69-75页 |
4.2.1 软基处理现场监测的技术要求 | 第69页 |
4.2.2 软基处理现场监(检)测方案 | 第69-72页 |
4.2.3 沉降及空隙水压力分析 | 第72-75页 |
4.3 软基处理理论沉降计算 | 第75-78页 |
4.3.1 钢筋混凝土桩处理区域沉降计算 | 第75-76页 |
4.3.2 堆载预压处理区域沉降计算 | 第76-78页 |
第五章 软土地基固结沉降数值模拟 | 第78-123页 |
5.1 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 | 第78页 |
5.2 软土本构模型(Soft Soil Model) | 第78-80页 |
5.3 有限单元类型 | 第80-81页 |
5.4 土层材料参数 | 第81页 |
5.5 典型剖面数值模拟 | 第81-123页 |
5.5.1 46-46'剖面 | 第81-97页 |
5.5.2 63-63'剖面 | 第97-110页 |
5.5.3 B8-B8'-1(ZK105-PZK43-PZK44)剖面 | 第110-12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6.1 结论 | 第123-124页 |
6.2 展望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附录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