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设计研究--以昆明市鸣泉片区南区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城市街道空间现状第12页
        1.1.2 城市开发现状第12-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对象概念及范围界定第15-22页
        1.3.1 生活性街道空间第15-20页
        1.3.2 街道空间活力第20-21页
        1.3.3 高强度开发条件界定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第22-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2 研究理论基础第23-25页
    1.5 研究技术框架第25-26页
第二章 高强度开发与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概述第26-58页
    2.1 国内外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实践及理论发展第26-31页
        2.1.1 工业革命以前——国内外街道空间实践及理论发展第27-28页
        2.1.2 工业革命以后——国内外街道空间实践及理论发展第28-30页
        2.1.3 国内外街道空间思想演变第30-31页
    2.2 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的外在表现及内涵第31-36页
        2.2.1 城市空间活力与街道空间活力的关系第31-32页
        2.2.2 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的外在表现第32-33页
        2.2.3 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内涵提取第33-36页
    2.3 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第36-49页
        2.3.1 街道空间层面活力影响因素第37-42页
        2.3.2 街道功能层面活力影响因素第42-46页
        2.3.3 街道场所层面活力影响因素第46-49页
    2.4 城市高强度开发论述第49-54页
        2.4.1 高强度开发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研究形式第49-50页
        2.4.2 高强度开发主要表现特征第50-54页
    2.5 高强度开发与街道空间之间的关系第54-56页
        2.5.1 城市高强度开发趋势不可避免第54页
        2.5.2 高强度开发对城市街道空间的影响第54-55页
        2.5.3 高强度与低强度开发下街道空间活力区别第55-56页
    2.6 本章小节第56-58页
第三章 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存在问题分析第58-84页
    3.1 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评判及选取原则第58-63页
        3.1.1 街道空间活力评判原则第58页
        3.1.2 生活性街道的选取原则第58-59页
        3.1.3 调研区域及生活街道概况第59-63页
        3.1.4 调研街道的实践意义第63页
    3.2 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因素对比分析框架第63-64页
    3.3 街道空间层面的存在问题第64-72页
        3.3.1 街道人行空间缺失第64-66页
        3.3.2 街道界面连续性被破坏第66-70页
        3.3.3 建筑空间与街道空间的割裂第70-72页
    3.4 街道功能层面存在的问题第72-78页
        3.4.1 街道商业功能单一第72-75页
        3.4.2 街道服务设施不足第75-76页
        3.4.3 街道绿化景观的非人性化第76-78页
    3.5 街道场所层面存在的问题第78-82页
        3.5.1 街道安全性的缺失第78-80页
        3.5.2 街道活动空间的匮乏第80-82页
    3.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四章 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设计策略第84-108页
    4.1 高强度开发背景下街道空间活力设计导向和空间感知因素第84-87页
        4.1.1 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设计导向第84-85页
        4.1.2 人对活力空间的感知第85-87页
    4.2 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和实践方法第87-89页
        4.2.1 街道活力因素之间的特征分析第87-88页
        4.2.2 街道活力影响因素实践原则第88-89页
    4.3 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设计原则第89-91页
        4.3.1 人本主义原则第89页
        4.3.2 步行优先原则第89-90页
        4.3.3 整体性原则第90页
        4.3.4 地域性特色保持第90页
        4.3.5 舒适性原则第90-91页
    4.4 街道空间舒适性设计策略第91-96页
        4.4.1 街道空间层面第91-92页
        4.4.2 街道界面层面第92-94页
        4.4.3 街道建筑层面第94-96页
    4.5 街道功能多样性设计策略第96-101页
        4.5.1 街道服务设施多样性第96-98页
        4.5.2 街道商业功能多样性第98-99页
        4.5.3 街道环境多样性第99-101页
    4.6 街道场所性设计策略第101-106页
        4.6.1 街道安全层面第101-103页
        4.6.2 街道场所空间层面第103-105页
        4.6.3 街道包容性层面第105-106页
    4.7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五章 昆明市鸣泉片区南区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设计第108-154页
    5.1 项目背景第108-114页
        5.1.1 区位分析及研究范围确定第108-109页
        5.1.2 上位规划分析第109-112页
        5.1.3 现状分析第112-114页
    5.2 确定研究对象第114-116页
        5.2.1 确定依据第115-116页
        5.2.2 确定研究街道第116页
    5.3 设计研究框架第116页
    5.4 整体平面图展示第116-119页
        5.4.1 总平面图第116-118页
        5.4.2 片区规划分析图第118-119页
    5.5 街道空间舒适性营造第119-130页
        5.5.1 街道整体空间设计——空间形式划分第119-124页
        5.5.2 街道建筑设计第124-128页
        5.5.3 街道界面设计第128-130页
    5.6 街道功能多样性营造第130-142页
        5.6.1 街道商业设计第130-134页
        5.6.2 街道服务设施设计第134-138页
        5.6.3 街道绿化景观设计第138-142页
    5.7 街道场所性营造第142-152页
        5.7.1 街道场所空间设计第142-146页
        5.7.2 街道人行空间安全设计第146-150页
        5.7.3 街道包容性设计第150-152页
    5.8 本章小结第152-15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54-160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54-157页
        6.1.1 人本主义作为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设计的前提第154页
        6.1.2 街道空间舒适性是活力设计的载体第154-155页
        6.1.3 街道功能多样性是活力设计的灵魂第155-156页
        6.1.4 街道场所性是活力设计的保障第156页
        6.1.5 街道空间、功能、场所三者之间的融会贯通第156-157页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57-158页
        6.2.1 研究创新第157页
        6.2.2 研究不足第157-158页
    6.3 展望第158-160页
致谢第160-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6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66-168页
附录B:图片索引第168-176页
附录C:表格索引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总部建设工程软土地基加固方法及沉降规律研究
下一篇:长宁大道站深基坑支护与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