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伸缩缝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1 无缝桥梁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 第14-15页 |
1.2.2 无缝桥梁的特点 | 第15-17页 |
1.2.3 无缝桥梁的结构形式 | 第17-18页 |
1.2.4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8-20页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无伸缩缝桥梁抗震理论分析方法研究 | 第26-40页 |
2.1 静力法 | 第26-27页 |
2.2 反应谱法 | 第27-33页 |
2.2.1 反应谱法的概念 | 第27页 |
2.2.2 反应谱法的定义 | 第27-28页 |
2.2.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8-31页 |
2.2.4 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的计算理论 | 第31-32页 |
2.2.5 反应谱法的优缺点 | 第32-33页 |
2.3 时程分析方法 | 第33-37页 |
2.3.1 时程分析法的概念 | 第33-34页 |
2.3.2 时程分析法的分类及假设 | 第34页 |
2.3.3 时程分析法的步骤和计算 | 第34-36页 |
2.3.4 地震动的选择 | 第36页 |
2.3.5 时程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无伸缩缝桥梁地震响应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 第40-62页 |
3.1 简支转连续体系结构特点 | 第40-41页 |
3.1.1 简支转连续桥梁的特点 | 第40-41页 |
3.2 桥梁后浇带的相关理论 | 第41-42页 |
3.2.1 后浇带原理及施工注意事项 | 第42页 |
3.3 接线路面设计理论 | 第42-47页 |
3.3.1 主梁收缩变形引起的应力与变形分析 | 第43-44页 |
3.3.2 接线路面缝隙宽度及其间距计算 | 第44-45页 |
3.3.3 配筋率计算 | 第45-47页 |
3.4 材料的理论模型选择 | 第47-52页 |
3.4.1 单轴拉伸平均应力—应变模型 | 第48-51页 |
3.4.2 接线路面拉伸P-△理论模型 | 第51-52页 |
3.5 实际工程介绍 | 第52-53页 |
3.6 构件动力模型 | 第53-61页 |
3.6.1 桥梁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53-54页 |
3.6.2 支座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54-55页 |
3.6.3 桩基—土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55-60页 |
3.6.4 桥梁整体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无伸缩缝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 | 第62-80页 |
4.1 桥梁自振特性的计算及分析 | 第62-67页 |
4.1.1 桥梁自振特性的计算 | 第62-63页 |
4.1.2 桥梁动力特性 | 第63-64页 |
4.1.3 桥梁振型对比图 | 第64-65页 |
4.1.4 设防标准及地震参数的计算 | 第65-67页 |
4.2 结构位移响应对比 | 第67-69页 |
4.2.1 纵向地震激励作用 | 第67页 |
4.2.2 水平向地震激励作用 | 第67-69页 |
4.3 结构应力响应 | 第69-71页 |
4.3.1 纵向地震激励作用 | 第69页 |
4.3.2 水平地震激励作用 | 第69-71页 |
4.4 结构在典型地震波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 第71-75页 |
4.4.1 典型地震波的确定 | 第71-73页 |
4.4.2 地震响应分析 | 第73-75页 |
4.5 接线路面长度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75-78页 |
4.5.1 结构位移响应分析对比 | 第76-77页 |
4.5.2 结构应力响应分析对比 | 第77-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80-81页 |
5.2 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81-82页 |
5.2.1 本文的不足 | 第81页 |
5.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