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卤代卡宾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17-21页 |
1.1.1 卤代卡宾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1.2 卤代卡宾的实验研究 | 第18-20页 |
1.1.3 卤代卡宾的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1.2 卤代氮宾分子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21-23页 |
1.2.1 卤代氮宾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2 卤代氮宾的实验研究 | 第22-23页 |
1.2.3 卤代氮宾的理论研究 | 第23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3-27页 |
第二章 理论和计算方法 | 第27-43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从头计算的基本原理和近似 | 第27-30页 |
2.2.1 分子体系的薛定谔(Shr?dinger)方程 | 第27-28页 |
2.2.2 分子轨道理论的三个基本近似 | 第28-30页 |
2.3 量子力学从头计算法 | 第30-37页 |
2.3.1 Hartree-Fock自洽场方法 | 第30-31页 |
2.3.2 组态相互作用方法 | 第31-33页 |
2.3.3 多组态自洽场方法 | 第33-35页 |
2.3.4 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 | 第35-37页 |
2.3.5 显关联的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 | 第37页 |
2.4 相对论效应 | 第37-38页 |
2.5 基组选择 | 第38-39页 |
2.6 本论文中的理论方法 | 第39-43页 |
第三章 CHCl分子电子激发态及其在193nm波长下的光解离通道机制 | 第43-63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3.3 CHCl分子X1A',A1A''及a3A''态的结构和光谱常数 | 第45-50页 |
3.4 CHCl分子电子激发态 | 第50-57页 |
3.4.1 CHCl分子电子激发态的垂直激发能、振子强度及电子组态 | 第50-52页 |
3.4.2 CHCl电子态的势能曲线 | 第52-57页 |
3.5 CHCl在193nm波长下的光解离机制 | 第57-61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61-63页 |
第四章 CHI分子电子态的自旋-轨道耦合及光解离机制 | 第63-85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3 CHI分子电子态的垂直激发能、振子强度与主要组态 | 第65-69页 |
4.4 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CHI分子的X~1A',a~3A''与 A1A''态光谱常数的影响 | 第69-74页 |
4.4.1 CHI分子spin-free态(X1A',a3A''与A1A''态)和自旋-轨道耦合态( | 第69-71页 |
4.4.2 自旋-轨道耦合态 | 第71-73页 |
4.4.3 自旋-轨道耦合态 | 第73-74页 |
4.5 高电子激发态的势能曲线与光解机制 | 第74-84页 |
4.5.1 CHI分子高电子激发态的势能曲线 | 第75-80页 |
4.5.2 CHI分子在紫外区的光解离机制 | 第80-84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84-85页 |
第五章 NX(X=Cl,Br,I)分子低电子态的光谱常数 | 第85-103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86-88页 |
5.3 不同基组对NX分子X~3Σ-,a1Δ和b1Σ+态光谱常数的影响 | 第88-91页 |
5.4 修正效应对NX分子X~3Σ-,a1Δ和b1Σ+态光谱常数的影响 | 第91-95页 |
5.4.1 Davidson修正对NX光谱常数的影响 | 第92页 |
5.4.2 SR和CV修正对NX光谱常数的影响 | 第92-94页 |
5.4.3 SOC修正效应对NX光谱常数的影响 | 第94-95页 |
5.5 比较和讨论 | 第95-100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100-101页 |
5.7 附录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NOBr分子电子态结构及光解离机制 | 第103-117页 |
6.1 引言 | 第103-104页 |
6.2 计算方法 | 第104-105页 |
6.3 NOBr分子X~1A'态的结构和光谱常数 | 第105-106页 |
6.4 NOBr分子电子激发态的理论研究 | 第106-112页 |
6.4.1 NOBr分子电子态垂直激发能、振子强度与主要组态 | 第106-108页 |
6.4.2 NOBr分子电子态的势能曲线 | 第108-112页 |
6.5 NOBr分子在紫外-可见区的光解动力学机制 | 第112-115页 |
6.6 本章小节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7.1 总结 | 第117-118页 |
7.2 展望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