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觉罗塔格带黄山地区角闪辉长岩体的成因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 1.2 镁铁-超镁铁质岩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6页 |
| 2.1 区域地层 | 第18-20页 |
| 2.2 区域构造 | 第20-22页 |
| 2.2.1 断裂 | 第20-21页 |
| 2.2.2 韧性剪切带 | 第21-22页 |
| 2.2.3 褶皱 | 第22页 |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2-25页 |
| 2.3.1 火山岩 | 第22-24页 |
| 2.3.2 侵入岩 | 第24-25页 |
| 2.4 区域矿产 | 第25-26页 |
| 第3章 黄山地区角闪辉长岩体的岩相学特征 | 第26-31页 |
| 3.1 野外地质特征 | 第26-27页 |
| 3.2 岩石类型与样品描述 | 第27-31页 |
| 第4章 黄山地区角闪辉长岩体的锆石U-Pb定年 | 第31-36页 |
| 4.1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 第31-32页 |
| 4.2 锆石U-Pb定年结果及分析 | 第32-36页 |
| 第5章 黄山地区角闪辉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41页 |
| 5.1 测试方法 | 第36-37页 |
| 5.1.1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 第36页 |
| 5.1.2 Sr-Nd同位素分析 | 第36-37页 |
| 5.2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7页 |
| 5.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37-40页 |
| 5.4 Sr-Nd同位素特征 | 第40-41页 |
| 第6章 黄山地区角闪辉长岩体的岩石成因 | 第41-48页 |
| 6.1 形成时代 | 第41-42页 |
| 6.2 源区性质 | 第42-44页 |
| 6.3 构造背景 | 第44-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60页 |
| 作者及科研成果简介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