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2.1 盐碱土的主要特征 | 第10-12页 |
1.2.2 盐碱地氮循环 | 第12-13页 |
1.2.3 盐碱地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途径 | 第13页 |
1.2.4 蚯蚓对土壤结构和土壤氮循环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5 菌根的生态功能及其提高植物耐盐的作用途径 | 第14页 |
1.2.6 蚯蚓和菌根相互作用促进作物生长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1 不同盐度原位盐碱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16页 |
1.5.2 蚯蚓和菌根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提高玉米养分吸收的生态过程 | 第16-17页 |
1.5.3 蚯蚓和菌根改良土壤物理结构提高玉米生理耐盐性的作用机制 | 第17页 |
1.5.4 菌丝际蚯蚓菌根相互作用驱动盐碱土壤氮素转化的调节机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不同盐度原位盐碱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18-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18-19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9-20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2页 |
2.2.1 不同盐度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离子的变化 | 第21-23页 |
2.2.2 不同盐度滨海盐碱地玉米生物量和养分收的变化 | 第23-27页 |
2.2.3 不同盐度滨海盐碱地玉米生理调节的变化 | 第27-32页 |
2.3 讨论 | 第32-35页 |
2.3.1 不同盐度原位滨海盐碱土壤离子含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不同盐度原位滨海盐碱土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不同盐度原位滨海盐碱土对玉米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中度盐碱土中蚯蚓和菌根促进玉米生长的协同作用 | 第36-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6-37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7-38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3.2.1 蚯蚓对菌根侵染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蚯蚓和菌根协同改良盐碱土化学特性 | 第39-40页 |
3.2.3 蚯蚓和菌根对盐碱土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40-44页 |
3.2.4 蚯蚓和菌根协同促进玉米养分吸收和生长 | 第44-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3.3.1 蚯蚓和AM真菌对盐碱土含盐量和pH值的影响 | 第47页 |
3.3.2 蚯蚓和AM真菌对盐碱土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蚯蚓和AM真菌对盐碱土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 第48页 |
3.3.4 蚯蚓和AM真菌对盐碱土中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重度盐碱土中蚯蚓和菌根提高玉米耐盐的协同机制 | 第50-7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1-52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52页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2-54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7页 |
4.2.1 蚯蚓和菌根对高盐土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2 蚯蚓和菌根对高盐土化学特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3 蚯蚓和菌根真菌对高盐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7-60页 |
4.2.4 蚯蚓和菌根真菌对高盐土中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5 蚯蚓和菌根真菌对高盐土中玉米生理调节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6 各非生物与生物因素对盐碱地玉米生长的贡献和调节机制 | 第64-67页 |
4.3 讨论 | 第67-71页 |
4.3.1 蚯蚓对高盐碱土特性与玉米养分吸收和生长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2 AM真菌对高盐碱土特性与玉米Na/K平衡和生理调节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3 蚯蚓和AM真菌协同提高玉米对高盐胁迫的适应性 | 第69-71页 |
4.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菌丝际蚯蚓和菌根改良盐碱土的协同机制 | 第72-9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8页 |
5.1.1 材料 | 第73-74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74页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4-78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7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9页 |
5.2.1 玉米生物量和氮吸收量 | 第78-80页 |
5.2.2 AM真菌菌丝和球囊霉素 | 第80-81页 |
5.2.3 菌丝际土壤含盐量,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 | 第81-83页 |
5.2.4 菌丝际土壤全氮、土壤~(15)N、无机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 | 第83-84页 |
5.2.5 菌丝际土壤16S rRNA,18S rRNA和氮功能标记基因的丰度 | 第84-87页 |
5.2.6 土壤生物/非生物特性与土壤有效氮之间的关系 | 第87-89页 |
5.3 讨论 | 第89-91页 |
5.3.1 蚯蚓和菌丝协同促进盐碱土中玉米氮吸收 | 第89页 |
5.3.2 菌丝际盐碱土中蚯蚓和菌根减少土壤盐浓度 | 第89页 |
5.3.3 菌丝际盐碱土中蚯蚓和菌根改善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氮转化 | 第89-90页 |
5.3.4 菌丝际盐碱土中蚯蚓和菌根调控氮功能微生物影响土壤氮转化 | 第90-91页 |
5.4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研究特色 | 第92页 |
6.2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