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其他花卉类论文--兰科植物论文

兰科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及其对兰科植物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1页
    1.1 引言第18-20页
        1.1.1 兰科植物第18-19页
        1.1.2 兰科菌根真菌第19-20页
    1.2 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进展第20-25页
        1.2.1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第20-21页
        1.2.2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多样性第21-23页
        1.2.3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专一性第23-24页
        1.2.4 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第24-25页
    1.3 CaM及CML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1.3.1 钙信号在共生过程中的特征第25页
        1.3.2 CaM及CML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1.4 兰科菌根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26-27页
    1.5 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第27-28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1.7 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兰属植物共生真菌多样性研究第31-62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1-37页
        2.1.1 植物材料第31页
        2.1.2 真菌分离和纯化培养基第31-32页
        2.1.3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2-33页
        2.1.4 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33-35页
        2.1.5 兰属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分析第35-3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7-58页
        2.2.1 兰属植物菌根真菌DNA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第37-38页
        2.2.2 兰属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分析第38-58页
    2.3 讨论第58-61页
    2.4 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石斛属植物共生真菌多样性研究第62-98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62-67页
        3.1.1 植物材料第62-66页
        3.1.2 真菌分离和纯化培养基第66页
        3.1.3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66页
        3.1.4 石斛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66页
        3.1.5 石斛属菌根真菌多样性分析第66-6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7-95页
        3.2.1 石斛属植物菌根真菌DNA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第67-71页
        3.2.2 石斛属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分析第71-95页
    3.3 讨论第95-97页
    3.4 小结第97-98页
第四章 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生长影响研究第98-149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98-109页
        4.1.1 植物材料第98-99页
        4.1.2 菌根真菌材料第99-100页
        4.1.3 培养基第100页
        4.1.4 真菌的菌丝和菌落形态观测第100页
        4.1.5 真菌的菌落生长速度测定第100-101页
        4.1.6 植物与真菌离体共培养第101-10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109-143页
        4.2.1 兰科菌根真菌菌丝和菌落形态特征第109-111页
        4.2.2 真菌的菌落生长曲线第111-112页
        4.2.3 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第112-114页
        4.2.4 植物与真菌离体共培养第114-143页
    4.3 讨论第143-146页
    4.4 小结第146-149页
第五章 两种兰科植物CaM及CML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第149-170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149-151页
        5.1.1 兰科植物CaM及CML家族的筛选及确定第149-150页
        5.1.2 兰科植物CaM蛋白的多重序列比对及蛋白序列分析第150页
        5.1.3 兰科植物CaM及CML蛋白系统进化分析第150页
        5.1.4 兰科植物CaM及CML基因家族结构分析第150页
        5.1.5 兰科植物CaM及CML基因家族表达分析第150-15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51-167页
        5.2.1 兰科植物CaM及CML家族蛋白的鉴定第151-158页
        5.2.2 兰科植物CaM蛋白的多重序列比对第158-159页
        5.2.3 兰科植物CaM及CML蛋白系统进化分析第159-162页
        5.2.4 兰科植物CaM及CML基因家族结构分析第162页
        5.2.5 兰科植物CaM及CML基因家族表达分析第162-167页
    5.3 讨论第167-169页
    5.4 小结第169-170页
第六章 结论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98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98-199页
致谢第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蚯蚓和菌根协同促进盐碱地玉米生长的作用机理
下一篇: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及蒸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