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高产春玉米耐密性生理机制和深松调控效应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引言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2页
        1.2.1 近年来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与变化第16页
        1.2.2 玉米耐密性第16-17页
        1.2.3 玉米耐密性与冠层结构特性第17-19页
        1.2.4 玉米耐密性与根系特性第19-20页
        1.2.5 玉米耐密性与光合特性第20页
        1.2.6 玉米耐密性与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第20-21页
        1.2.7 玉米耐密性与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第21-22页
        1.2.8 深松耕作对玉米耐密性的调控第22页
    1.3 研究内容第22-24页
    1.4 技术路线第24-25页
2 高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杂交种耐密性鉴选指标及评价方法第25-3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5-28页
        2.1.1 试验地点概况第25页
        2.1.2 试验设计第25-26页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6-27页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7-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35页
        2.2.1 不同处理玉米杂交种籽粒产量的方差分析第28-29页
        2.2.2 玉米耐密性相关指标方差分析第29页
        2.2.3 玉米耐密性指标筛选第29-30页
        2.2.4 玉米杂交种耐密性评价第30-33页
        2.2.5 不同耐密性玉米杂交种聚类分析第33-34页
        2.2.6 高密度胁迫对不同耐密性玉米杂交种主要指标的影响第34-35页
    2.3 小结第35-36页
3 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耐密生理机制第36-7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3.1.1 试验地概况第36页
        3.1.2 试验材料第36-37页
        3.1.3 试验设计第37页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37-38页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8-69页
        3.2.1 春玉米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38-44页
        3.2.2 春玉米冠层结构特征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44-51页
        3.2.3 春玉米冠层光合特性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51-56页
        3.2.4 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56-60页
        3.2.5 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60-69页
    3.3 小结第69-72页
        3.3.1 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69-70页
        3.3.2 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70页
        3.3.3 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冠层结构特征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70-71页
        3.3.4 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71页
        3.3.5 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根系形态特征对密度变化的响应第71-72页
4 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对深松增密的响应机制第72-9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2页
        4.1.1 试验地概况第72页
        4.1.2 试验材料第72页
        4.1.3 试验设计第72页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72页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7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2-92页
        4.2.1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72-75页
        4.2.2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第75-78页
        4.2.3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78-81页
        4.2.4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冠层透光率的影响第81-83页
        4.2.5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第83-87页
        4.2.6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第87-91页
        4.2.7 冠层结构指标、光合性能指标和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第91-92页
    4.3 小结第92-94页
        4.3.1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植株形态特征对深松增密的响应第92页
        4.3.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及透光率对深松增密的响应第92页
        4.3.3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对深松增密的响应第92-93页
        4.3.4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对深松增密的响应第93页
        4.3.5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对深松增密的响应第93-94页
5 深松增密对不同耐密性春玉米产量提升的影响第94-10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94页
        5.1.1 试验地概况第94页
        5.1.2 试验材料第94页
        5.1.3 试验设计第94页
        5.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94页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9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94-104页
        5.2.1 不同耐密性玉米杂交种产量对深松增密的响应第94-97页
        5.2.2 不同耐密性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对深松增密的响应第97-103页
        5.2.3 深松增密对提升玉米产量的影响第103-104页
    5.3 小结第104-105页
6 讨论第105-111页
    6.1 高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杂交种耐密性鉴选指标及评价方法第105-106页
        6.1.1 玉米耐密性评价指标第105页
        6.1.2 玉米耐密性评价方法第105-106页
        6.1.3 供试玉米杂交种耐密性强弱的评价第106页
    6.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的耐密性生理机制和深松调控效应第106-110页
        6.2.1 深松及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第106-107页
        6.2.2 深松及密度对春玉米冠层结构的影响第107-108页
        6.2.3 密度对春玉米根系结构的影响第108页
        6.2.4 深松及密度对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08-109页
        6.2.5 深松及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第109-110页
    6.3 深松增密对不同耐密性春玉米产量提升的影响第110-111页
7 结论第111-113页
    7.1 不同高产春玉米品种耐密性生理机制第111-112页
    7.2 深松对不同春玉米品种耐密性的调控效应第112-113页
8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113-114页
    8.1 创新点第113页
    8.2 展望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乌兰布和沙区灌溉农田深层渗漏特征及对灌水量的响应
下一篇:蚯蚓和菌根协同促进盐碱地玉米生长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