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7页 |
1.1 杂草稻的内涵 | 第14-16页 |
1.1.1 杂草稻的概念 | 第14页 |
1.1.2 杂草稻的出现与分布 | 第14页 |
1.1.3 杂草稻的特征与利弊 | 第14-15页 |
1.1.4 杂草稻是研究进化的良好材料 | 第15-16页 |
1.2 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野生稻与驯化历程 | 第16-17页 |
1.2.1 地方品种的种植与分布 | 第16页 |
1.2.2 选育品种的育成历史 | 第16-17页 |
1.2.3 野生稻特征与分布 | 第17页 |
1.3 杂草稻起源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3.1 中国北方地区杂草稻起源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2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杂草稻起源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3 韩国杂草稻起源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4 马来西亚杂草稻起源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5 美国杂草稻起源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3.6 杂草稻起源与栽培稻 | 第20-21页 |
1.3.7 杂草稻起源-反驯化观点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4 杂草稻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4.1 杂草稻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 | 第23-24页 |
1.4.2 杂草稻花期基因Hd的研究 | 第24页 |
1.4.3 杂草稻种皮基因Rc研究 | 第24页 |
1.4.4 杂草稻落粒性基因的研究 | 第24页 |
1.4.5 杂草稻休眠性基因的研究 | 第24-25页 |
1.5 杂草稻起源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1 分子标记和单倍型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1.5.2 比较转录组技术 | 第26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杂草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的表型鉴定及其差异 | 第27-39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2.2.1 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分析 | 第29-31页 |
2.2.2 6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2.2.3 苗期耐冷性表型分析 | 第32-34页 |
2.2.4 全生育期大田抗旱性表型分析 | 第34-36页 |
2.3 讨论 | 第36-38页 |
2.3.1 杂草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 | 第36-37页 |
2.3.2 杂草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的耐冷性表型差异 | 第37页 |
2.3.3 杂草稻、地方品种与选育品种抗旱表型的差异 | 第37-38页 |
2.4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杂草稻、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50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试验材料(同2.1.1) | 第39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3.2.1 基于SSR标记的各种质类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1-43页 |
3.2.2 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分化系数分析 | 第43页 |
3.2.3 基于SSR标记群体的NJ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3.2.4 基于SSR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 | 第44-46页 |
3.2.5 基于SSR标记的群体的主成分分析 | 第46-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3.3.1 杂草稻与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野生稻间遗传多样性差异 | 第47-48页 |
3.3.2 杂草稻与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野生稻间的演化关系 | 第48-49页 |
3.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杂草稻、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野生稻单倍型分析 | 第50-69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4.1.1 试验材料(同2.1.1) | 第50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52-66页 |
4.2.1 7个驯化基因的基因结构和功能 | 第52-54页 |
4.2.2 7个基因序列片段的中性分析 | 第54-58页 |
4.2.3 7个基因的遗传分化系数的检测 | 第58-59页 |
4.2.4 杂草稻、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野生稻的单倍型演化分析 | 第59-66页 |
4.3 讨论 | 第66-68页 |
4.3.1 基于群体内基因序列差异分布的中性检验 | 第66-67页 |
4.3.2 杂草稻与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野生稻间的单倍型演化 | 第67-68页 |
4.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杂草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 第69-81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5.1.1 试验材料(同2.1.1) | 第69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69-71页 |
5.2 试验结果 | 第71-79页 |
5.2.1 基于15份材料所有SNP的聚类和PCA分析 | 第71-72页 |
5.2.2 基于15份材料SNP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 第72-73页 |
5.2.3 基于15分材料转录组数据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73-74页 |
5.2.4 基于典型材料(WR21、MDL和JD106)的分析 | 第74-79页 |
5.3 讨论 | 第79-80页 |
5.3.1 杂草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间SNP水平上的相似性 | 第79页 |
5.3.2 杂草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的在InDel水平上的相似性 | 第79-80页 |
5.4 结论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全文讨论 | 第81-84页 |
6.1 杂草稻的起源 | 第81-82页 |
6.2 杂草稻起源-反驯化观点 | 第82-83页 |
6.3 杂草稻防控 | 第83-84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6页 |
附录 | 第96-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历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