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介电弹性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介电弹性体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介电弹性体在能量收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介电弹性体能量收集的理论基础 | 第18-33页 |
2.1 介电弹性体能量收集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2 介电弹性体的本构理论 | 第19-20页 |
2.3 介电弹性体的能量收集循环 | 第20-26页 |
2.3.1 恒电荷循环 | 第21-23页 |
2.3.2 恒电压循环 | 第23-24页 |
2.3.3 恒电场循环 | 第24-25页 |
2.3.4 三种能量循环对比 | 第25-26页 |
2.4 介电弹性体在恒电荷循环下的等效电路 | 第26-30页 |
2.4.1 等效电路的控制输入信号 | 第27-28页 |
2.4.2 等效电路的参数 | 第28-30页 |
2.5 介电弹性体能量收集系统的损耗 | 第30-32页 |
2.5.1 介电弹性体能量收集系统的电损耗 | 第30-31页 |
2.5.2 机械损耗 | 第31-32页 |
2.5.3 性能评估 | 第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介电弹性体换能元件的仿真与设计 | 第33-46页 |
3.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第33-34页 |
3.2 换能元件的设计与仿真 | 第34-41页 |
3.2.1 COMSOL简介 | 第34页 |
3.2.2 介电弹性体换能元件的几何、材料参数 | 第34-35页 |
3.2.3 电场 | 第35-38页 |
3.2.4 能量转换仿真 | 第38-41页 |
3.3 介电弹性体换能元件的设计 | 第41-45页 |
3.3.1 介电弹性体的材料选择 | 第42页 |
3.3.2 柔性电极的选择 | 第42-43页 |
3.3.3 介电弹性体换能元件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3.3.4 硅橡胶薄膜制作方法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硬件电路及软件系统的设计 | 第46-69页 |
4.1 降压电路的设计 | 第46-50页 |
4.1.1 降压电路的设计要求 | 第46页 |
4.1.2 基本降压电路的分析 | 第46-49页 |
4.1.3 降压电路的设计 | 第49-50页 |
4.2 储能单元的设计 | 第50-53页 |
4.2.1 储能元件选型 | 第50-52页 |
4.2.2 充电管理电路的设计 | 第52-53页 |
4.3 采样及数据上传模块的设计 | 第53页 |
4.4 软件系统的设计 | 第53-67页 |
4.4.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54页 |
4.4.2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信 | 第54-55页 |
4.4.3 客户端的设计 | 第55-59页 |
4.4.4 服务器的设计 | 第59-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与优化 | 第69-76页 |
5.1 介电弹性体换能元件的测试 | 第69-71页 |
5.2 降压电路的测试 | 第71-72页 |
5.3 软件系统的测试 | 第72-73页 |
5.4 整体系统测试 | 第73-74页 |
5.5 能量收集系统的优化措施 | 第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