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倾向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发展现状 | 第11页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二、性倾向权的演化过程 | 第13-22页 |
(一)保护性倾向权的根据 | 第13-17页 |
1.性倾向知识普及 | 第13-14页 |
2.性倾向历史评价 | 第14-16页 |
3.性倾向权利确立 | 第16-17页 |
(二)保护性倾向权的价值 | 第17-22页 |
1.保护性倾向权的宪法价值 | 第17-18页 |
2.保护性倾向权的人权价值 | 第18-21页 |
3.保护性倾向权的社会价值 | 第21-22页 |
三、外国性倾向权的法律保护 | 第22-30页 |
(一)外国性倾向权法律保护方式 | 第22-27页 |
(二)外国性倾向权法律保护趋势 | 第27-30页 |
四、中国性倾向权的发展历程 | 第30-38页 |
(一)中国历史上的同性恋认知 | 第30-34页 |
1.中国古代的同性恋认知 | 第30-31页 |
2.中国近现代的同性恋认知 | 第31-34页 |
(二)中国性倾向权的法律保护 | 第34-38页 |
1.中国性倾向权的宪法保护 | 第34页 |
2.中国性倾向权的民法保护 | 第34-38页 |
五、中国性倾向权法律构建的分析与建议 | 第38-45页 |
(一)营造性倾向权法律保护的良好环境 | 第38-41页 |
1.扬弃传统文化 | 第38-39页 |
2.鼓励社会包容 | 第39-40页 |
3.消除社会歧视 | 第40-41页 |
(二)构建性倾向权保护的有效性 | 第41-42页 |
1.有利于同性情感主体的人权保障 | 第41页 |
2.有利于同性情感主体的自我发展 | 第41-42页 |
3.历史和现实评估立法保护不会引发社会问题 | 第42页 |
(三)构建性倾向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 第42-45页 |
1.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保护体系 | 第42-44页 |
2.以民法为中心的法律保护体系 | 第44页 |
3.以社会法为补充的法律保护体系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