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启动机制概述 | 第13-23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概述 | 第13-20页 |
一、未成年人监护的界定 | 第13页 |
二、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性质 | 第13-15页 |
三、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法理基础 | 第15-17页 |
四、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法律法规沿革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启动机制的构成 | 第20-21页 |
一、申请主体 | 第20页 |
二、申请事由 | 第20页 |
三、申请程序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启动机制的重大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申请主体 | 第23-35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申请主体范围 | 第23-27页 |
一、自然人 | 第23-24页 |
二、社会机构 | 第24-25页 |
三、国家机关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申请主体的行权状况及问题 | 第27-29页 |
一、有权主体怠于申请,未成年人难解救 | 第27-29页 |
二、检察机关督促申请,撤销监护难及时 | 第29页 |
第三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申请主体之顺位和责任确立 | 第29-35页 |
一、明确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申请主体顺位 | 第29-32页 |
二、细化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申请主体责任承担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申请事由 | 第35-42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申请事由现状及特点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申请事由存在之缺陷 | 第36-39页 |
一、申请事由内部逻辑交叉,不具备普适性 | 第37-38页 |
二、申请事由程度认定偏颇,性侵行为不应有程度要求 | 第38-39页 |
三、申请事由设定过于片面,未涉及侵害财产权益行为 | 第39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申请事由之优化 | 第39-42页 |
一、对于监护不能的行为,不以拒绝转委托为前提 | 第39-40页 |
二、对于监护人性侵行为,不以危害结果为限制 | 第40页 |
三、将“侵害未成年人财产权益的行为”纳入申请事由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的申请程序 | 第42-45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的申请要件 | 第42-43页 |
一、实质要件:满足申请的条件 | 第42页 |
二、形式要件:提交合格的材料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的申请程序面临之困境 | 第43-44页 |
一、法院受理环节缺失,无法体现程序刚性 | 第43页 |
二、监护侵害难以发现,无法保证证据充分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的申请程序之完善 | 第44-45页 |
一、坚持“有申请必受理”的原则 | 第44页 |
二、放宽对申请人的举证要求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程序启动的配套机制 | 第45-51页 |
第一节 强制报告机制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监护能力评估机制 | 第46页 |
第三节 紧急干预机制 | 第46-49页 |
一、强化心理干预与辅导 | 第46-47页 |
二、丰富临时监护模式 | 第47-48页 |
三、有效运用人身安全保护裁定 | 第48-49页 |
第四节 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 | 第49-51页 |
一、协同化监督主体,达成多部门协作 | 第49页 |
二、精细化监督对象,做到针对性关注 | 第49-50页 |
三、动态化监督措施,实现高效能监督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