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性问题研究--以泰兴市河失镇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7页 |
1.3 文章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1.3.1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相关理论与核心概念 | 第19-23页 |
1.5.1 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1.5.2 核心概念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当前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性的现状 | 第23-28页 |
2.1 当前村级后备干部的数量状况 | 第23-24页 |
2.2 当前村级后备干部的素质状况 | 第24-25页 |
2.3 当前村级后备干部的思想状况 | 第25-26页 |
2.4 当前村级后备干部的使用状况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当前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性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3.1 数量不足的问题 | 第28页 |
3.2 质量不高的问题 | 第28-30页 |
3.2.1 入口不畅,选不到“好干部” | 第28-29页 |
3.2.2 待遇不高,留不住“好干部” | 第29页 |
3.2.3 培训不足,育不了“好干部” | 第29-30页 |
3.3 思想不稳的问题 | 第30-31页 |
3.3.1 工作面广量大,村级干部难当 | 第30页 |
3.3.2 社会环境不好,村级干部不想当 | 第30-31页 |
3.3.3 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干部无力当 | 第31页 |
3.4 使用不顺的问题 | 第31-34页 |
3.4.1 权责不明 | 第31-32页 |
3.4.2 素质不高 | 第32页 |
3.4.3 监管不严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影响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性原因分析 | 第34-48页 |
4.1 经济收入因素 | 第34-37页 |
4.2 职业发展因素 | 第37-38页 |
4.3 社会地位因素 | 第38-42页 |
4.3.1 纠纷调解中的威信 | 第38-39页 |
4.3.2 受到村民宴请的频次 | 第39-41页 |
4.3.3 村民认为应该尊重村级干部的情况 | 第41页 |
4.3.4 村级干部感觉到自己受尊重的程度 | 第41-42页 |
4.4 工作环境因素 | 第42-44页 |
4.4.1 办公用房的改善 | 第43页 |
4.4.2 办公用品的更新 | 第43-44页 |
4.4.3 交通条件的改善 | 第44页 |
4.5 工作压力因素 | 第44-48页 |
4.5.1 来自于中心工作考核的压力 | 第44-45页 |
4.5.2 来自于矛盾化解工作的压力 | 第45-46页 |
4.5.3 来自于经济发展方面的压力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解决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性问题的建议 | 第48-54页 |
5.1 保障村级干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 | 第49-50页 |
5.1.1 增加村级干部报酬 | 第49页 |
5.1.2 健全各类保险制度 | 第49-50页 |
5.1.3 加大村级干部关怀力度 | 第50页 |
5.1.4 注重村级干部社交文化发展 | 第50页 |
5.2 探索各种高层次需求满足方式 | 第50-51页 |
5.2.1 加大对村级干部的表彰力度 | 第50-51页 |
5.2.2 优化村级干部储备结构 | 第51页 |
5.2.3 提升村级后备干部履职能力 | 第51页 |
5.3 把握好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关系 | 第51-54页 |
5.3.1 直接满足 | 第52页 |
5.3.2 间接满足 | 第52页 |
5.3.3 处理好直接满足与间接满足的关系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件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