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7-9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2.1 公民参与与网络公民参与 | 第13-16页 |
2.1.1 国内外公民参与及网络公民参与的概念变迁 | 第13-14页 |
2.1.2 公民参与与网络公民参与的主体 | 第14-15页 |
2.1.3 公民参与与网络公民参与的关联因素 | 第15-16页 |
2.1.4 网络公民参与的社会影响 | 第16页 |
2.2 社交媒体及虚拟社群 | 第16-19页 |
2.2.1 社交媒体定义 | 第16-17页 |
2.2.2 社交媒体功能 | 第17-18页 |
2.2.3 虚拟社群及其成立目的 | 第18-19页 |
2.3 国内研究现状及本研究创新点 | 第19-21页 |
3 本研究理论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3.1 本研究理论逻辑与假设 | 第21-23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4 实证研究的定量数据收集及分析 | 第24-39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24页 |
4.2 前测 | 第24-25页 |
4.3 实测 | 第25-26页 |
4.4 调查数据结果的初步分析 | 第26-36页 |
4.5 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4.5.1 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性别差异 | 第36-37页 |
4.5.2 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年级差异 | 第37页 |
4.5.3 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学科差异 | 第37页 |
4.5.4 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政治面貌差异 | 第37页 |
4.6 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5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39-47页 |
5.1 访谈设计与执行 | 第39页 |
5.2 访谈成果分析 | 第39-47页 |
6 解释与讨论 | 第47-51页 |
6.1 大学生使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现状 | 第48页 |
6.2 大学生通过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关联因素 | 第48-49页 |
6.3 大学生使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态度及其可能性和限制 | 第49页 |
6.4 大学生使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进行网络公民参与的社会影响 | 第49-51页 |
7 本研究的建议与反思 | 第51-53页 |
7.1 给政府、学校以及大学生本人网络公民参与方面的建议 | 第51页 |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之目录 | 第6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60页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论坛活动 | 第60页 |
D. 问卷调查 | 第60-62页 |
E. 访谈大纲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