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7-8页 |
1.理论意义 | 第7页 |
2.现实意义 | 第7-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国内研究评述 | 第8-9页 |
2.国外研究评述 | 第9-10页 |
四、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内容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 | 第12-21页 |
一、宗教本质观 | 第12-13页 |
二、宗教根源与消亡论 | 第13-17页 |
三、宗教功能观 | 第17-19页 |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列宁的宗教观 | 第21-23页 |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继承 | 第21-22页 |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 第23-34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本质观 | 第23-26页 |
一、宗教是有神论的世界观 | 第23-24页 |
二、宗教是一种群众信仰 | 第24页 |
三、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4-25页 |
四、“宗教五性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历史观 | 第26-29页 |
一、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复杂根源 | 第26-27页 |
二、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长期性 | 第27-28页 |
三、宗教的发展有规律可循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价值观 | 第29-30页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适应观 | 第30-32页 |
一、“相适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1页 |
二、“相适应”的关键是坚持中国化方向 | 第31-32页 |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宗教和谐观 | 第32-34页 |
一、宗教和谐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要求 | 第32-33页 |
二、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理论特色 | 第34-41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哲学基础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理论继承与发展 | 第35-38页 |
一、本质观:由“政治论”提升为“历史论” | 第35-36页 |
二、根源论:由“线性论”发展为“系统论” | 第36-37页 |
三、历史观:由“时间论”调整为“形态论” | 第37页 |
四、价值观:由“一点论”改变为“两点论” | 第37页 |
五、宗教关系:由“适应观”扩充为“和谐观”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色和意义 | 第38-41页 |
一、强烈的时代特征 | 第38-39页 |
二、鲜明的民族特色 | 第39页 |
三、指导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 | 第39-41页 |
注释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