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一、 《中国国家地理》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二、 地理科普与其他期刊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第23-35页 |
一、 科学传播理论 | 第23-27页 |
二、 媒介地理理论 | 第27-32页 |
三、 文化传播理论 | 第32-3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 | 第35-3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三、 主要内容与观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中国国家地理》的办刊历程 | 第37-64页 |
第一节 艰难初创与曲折发展(1950 年 1 月至 1966 年 5 月) | 第37-46页 |
一、 诞生成长阶段(1950 年 1 月至 1960 年 8 月) | 第37-45页 |
二、 曲折发展阶段(1961 年 1 月至 1966 年 5 月)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复刊兴盛与低潮徘徊(1972 年 10 月至 1997 年 12 月) | 第46-52页 |
一、 复刊兴盛阶段(1972 年 10 月至 1989 年 12 月) | 第46-50页 |
二、 低潮徘徊阶段(1990 年 1 月至 1997 年 12 月) | 第50-52页 |
第三节 探索转型与步入辉煌(1998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 | 第52-62页 |
一、 探索转型阶段(1998 年 1 月至 2004 年 12 月) | 第52-60页 |
二、 步入辉煌阶段(2005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中国国家地理》的办刊实践与探索 | 第64-140页 |
第一节 对杂志定位及办刊方针的探索 | 第64-75页 |
一、 从“两个时期”的变化看期刊定位的时代印记 | 第64-65页 |
二、 从“两次更名”的转型看期刊定位中办刊人的求索 | 第65-73页 |
三、 从“两类人群”的选择看期刊定位中受众的作用 | 第73-75页 |
第二节 对刊物选题及杂志风格塑造的探索 | 第75-95页 |
一、 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与拒绝低级趣味 | 第75-88页 |
二、 注重热点分析和典藏价值 | 第88-92页 |
三、 体现时代和地域的差异性 | 第92-95页 |
第三节 对杂志栏目类型及内容呈现模式的探索 | 第95-122页 |
一、 由细化的栏目分类转向专题模式 | 第95-108页 |
二、 由扁平的常识介绍转向有历史纵深感的立体论说 | 第108-113页 |
三、 王牌栏目:自成一体的卷首语 | 第113-120页 |
四、 招牌月刊:独树一帜的“10 月特辑”超厚版杂志 | 第120-122页 |
第四节 对高品质视觉呈现的探索 | 第122-130页 |
一、 封面的视觉呈现 | 第122-126页 |
二、 图像语言的诉求 | 第126-130页 |
第五节 对寻求商业合作的探索 | 第130-138页 |
一、 《中国国家地理》的广告发展历程 | 第130-136页 |
二、 扩展附加服务 谋求最大效益 | 第136-138页 |
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四章 《中国国家地理》的文本呈现与传播样态 | 第140-172页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地理》的文本呈现 | 第140-157页 |
一、 地理空间的媒介再现 | 第140-144页 |
二、 《中国国家地理》文本呈现的类型 | 第144-154页 |
三、 《中国国家地理》文本呈现的特点 | 第154-157页 |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传播样态 | 第157-170页 |
一、 集中呈现 | 第158-159页 |
二、 深度解读 | 第159-161页 |
三、 科学引领 | 第161-163页 |
四、 对比拷问 | 第163-165页 |
五、 创新视界 | 第165-170页 |
小结 | 第170-172页 |
第五章 《中国国家地理》与同类杂志的比较 | 第172-190页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地理》与美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的比较 | 第172-180页 |
一、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与美国《国家地理》 | 第172-174页 |
二、 美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的诞生 | 第174-178页 |
三、 《中国国家地理》与美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的差异 | 第178-180页 |
第二节 《中国国家地理》与《华夏地理》的比较 | 第180-188页 |
一、 选题类型的差异 | 第180-184页 |
二、 阐释角度的差异 | 第184-188页 |
小结 | 第188-190页 |
结论 | 第190-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202-203页 |
后记 | 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