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预防、卫生学论文--养生论文

中草药浴养生思想以及科学化发展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0-12页
第一章 中草药浴探微索义第12-23页
    1.1 中草药浴辞海拾遗第12页
    1.2 中草药浴分门别户第12-18页
        1.2.1 煎汤浴第13-14页
        1.2.2 浸洗浴第14页
        1.2.3 熏浴法第14-15页
        1.2.4 蒸汽法第15-16页
        1.2.5 坐浴法第16页
        1.2.6 溻渍法第16-17页
        1.2.7 淋洗法第17页
        1.2.8 冲洗法第17-18页
        1.2.9 擦洗法第18页
    1.3 中草药浴所用器具第18页
    1.4 中草药浴之特点第18-19页
    1.5 中草药浴之中医作用第19-23页
        1.5.1 中草药浴的中医作用机理第19-20页
            1.5.1.1 南辕北辙,诸法一宗第19页
            1.5.1.2 外开腠理,内通经穴第19-20页
            1.5.1.3 欲擒故纵 草木皆兵第20页
        1.5.2 中草药浴的运用原理第20-21页
            1.5.2.1 透皮吸收原理第20页
            1.5.2.2 反射原理第20页
            1.5.2.3 水合作用原理第20-21页
        1.5.3 中草药浴的治疗作用第21-23页
            1.5.3.1 活血通络,加速循环第21页
            1.5.3.2 发汗驱邪,促进代谢第21-22页
            1.5.3.3 药气循经,直达病所第22页
            1.5.3.4 扶助正气,增强免疫第22页
            1.5.3.5 平心安神,改善睡眠第22-23页
第二章 中草药浴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态势第23-50页
    2.1 中草药浴之寻踪溯源第24-37页
        2.1.1 远古神话时期——潘沐浴法第24-25页
        2.1.2 夏商周时期——香汤浴第25-26页
        2.1.3 秦汉时期——汤治文化第26-29页
        2.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面疗法第29-30页
        2.1.5 隋唐时期——千金洗浴法第30-32页
        2.1.6 宋元时期——溻浴法第32-34页
        2.1.7 明清时期——药熏浴法第34-36页
        2.1.8 现代时期第36-37页
    2.2 中草药浴之民族溯源第37-50页
        2.2.1 瑶浴——天浴宫瑶第37-40页
        2.2.2 哈尼药浴第40-42页
        2.2.3 藏浴第42-45页
        2.2.4 蒙医药浴第45-46页
        2.2.5 壮医药浴第46-47页
        2.2.6 阿昌族药浴第47-50页
第三章 中草药浴的临床应用第50-57页
    3.1 历代药浴之治疗范围第50-51页
    3.2 中草药浴之临床应用第51-55页
        3.2.1 药浴之临床适用症第51页
        3.2.2 药浴之临床应用原则第51-52页
        3.2.3 药浴之临床禁忌第52-53页
        3.2.4 药浴方须医师指导第53-55页
    3.3 中草药浴区域之应用调查第55-57页
第四章 中草药浴的现代发展第57-60页
    4.1 中草药浴的现状和优势第57页
    4.2 中草药浴之临床应用趋势第57-60页
        4.2.1 药浴发展之问题第58页
        4.2.2 药浴发展解决之道第58-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结论第60页
    5.2 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毒性物MPTP帕金森病模型中硫氧还蛋白抑制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理
下一篇:牛FABP4基因代谢功能研究及品种间脂肪细胞发育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