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前言 | 第8-22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 (一)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困惑 | 第8页 |
| (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切入点 | 第8-9页 |
| (三)时代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客观要求 | 第9-10页 |
| 二、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 (一)能力 | 第10-11页 |
| (二)教学能力 | 第11-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一)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 第13-16页 |
| (二)关于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 第16-17页 |
| (三)关于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 第17-19页 |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一章 云南省泸西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 第22-41页 |
| 第一节 抽样及其基本情况 | 第22-27页 |
| 一、样本来源 | 第22-26页 |
| (一)泸西县农村初级中学的概况 | 第22页 |
| (二)三所抽样学校的基本情况 | 第22-26页 |
| 二、抽样情况说明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泸西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 第27-41页 |
| 一、教学设计能力的基本现状 | 第27-31页 |
| (一)对教材的理解及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28-29页 |
|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29-30页 |
| (三)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 第30页 |
|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 第30-31页 |
|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 第31页 |
| 二、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现状 | 第31-35页 |
| (一)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 第32-34页 |
| (二)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能力 | 第34页 |
| (三)教学表达和示范能力 | 第34页 |
| (四)教育机智 | 第34-35页 |
| 三、教学检测与反馈能力的现状 | 第35-37页 |
| (一)课堂提问及评价 | 第35页 |
| (二)课后作业与检测 | 第35-37页 |
| 四、教学反思能力的现状 | 第37-39页 |
| (一)自身基本素养的反思 | 第37-38页 |
| (二)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 | 第38-39页 |
| 五、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 | 第39-41页 |
| 第二章 云南省泸西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1-52页 |
| 第一节 泸西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41-47页 |
| 一、教学设计能力的问题 | 第41-42页 |
| 二、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问题 | 第42-43页 |
| 三、教学检测与反馈能力的问题 | 第43页 |
| 四、教学反思能力的问题 | 第43-45页 |
| (一)反思教学意识的淡薄 | 第44页 |
| (二)反思角度与方法的不当 | 第44页 |
| (三)反思结果呈现与提炼缺失 | 第44-45页 |
| (四)反思氛围不浓厚 | 第45页 |
| (五)反思后改进行动的跟进迟缓 | 第45页 |
| 五、利用信息技术能力的问题 | 第45-47页 |
| 第二节 泸西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52页 |
|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 第47-49页 |
| (一)学习领悟新理念上,缺乏自主意识 | 第47-48页 |
| (二)在普遍公认理念上缺乏践行 | 第48页 |
|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改变的艰巨性 | 第48-49页 |
| 二、学校制度建设和教学常规管理有待加强 | 第49-50页 |
| (一)学校制度建设的重叠与矛盾 | 第49-50页 |
| (二)制度落实的硬度与效度 | 第50页 |
| 三、初级中学考试制度与评价指标不完善 | 第50-51页 |
| 四、县域教师管理办法与师资配置方面的缺陷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云南省提升泸西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52-65页 |
| 第一节 形成个体与群体的内驱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第52-54页 |
| 一、强化学习意识,促进专业提升 | 第52-53页 |
| 二、形成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 第53-54页 |
| 三、引导个人或团体进行校本课题研究,提升专业能力 | 第54页 |
| 第二节 加强制度建设与落实,改进教师管理 | 第54-59页 |
| 一、制定教师发展目标,明确计划完成步骤 | 第54-56页 |
| 二、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建立教师结对帮扶制度 | 第56-57页 |
| 三、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督促落实 | 第57-58页 |
| 四、加强引导选派,为山区储备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 第58-59页 |
| 五、积极改善条件,让山区教师扎根山区教育的土壤 | 第59页 |
| 第三节 针对教师教学改进的一些具体策略 | 第59-65页 |
| 一、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 | 第59-61页 |
|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改进策略 | 第61-62页 |
| 三、教学检测与反馈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62-63页 |
| 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63-64页 |
| 五、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附录一 | 第67-70页 |
| 附录二 | 第70-74页 |
| 附录三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的论文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