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行政诉讼法论文

行政诉讼结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现状第13-16页
        1.1.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1.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1 理论价值第16页
        1.2.2 实践价值第16-17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行政诉讼结构的内涵第19-29页
    2.1 行政诉讼结构的理论争议第20-21页
        2.1.1 行政诉讼结构之概念纷争第20-21页
        2.1.2 对不同观点之评析第21页
    2.2 行政诉讼结构的概念界定第21-23页
        2.2.1 行政诉讼结构的定义第21-22页
        2.2.2 行政诉讼结构的特征第22-23页
    2.3 行政诉讼结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23-26页
        2.3.1 行政诉讼结构与行政诉讼价值的关系第23-24页
        2.3.2 行政诉讼结构与行政诉讼目的的关系第24-25页
        2.3.3 行政诉讼结构与行政诉讼功能的关系第25-26页
    2.4 行政诉讼结构的价值分析第26-29页
        2.4.1 影响行政诉讼目的的确立与实现第26-27页
        2.4.2 影响行政诉讼功能的发挥第27页
        2.4.3 对行政诉讼制度之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第27-29页
第三章 我国行政诉讼结构之现状分析第29-38页
    3.1 行政诉讼结构类型化的标准第29-32页
        3.1.1 以物理形态为标准第29-30页
        3.1.2 以法律地位与相互关系为标准第30-31页
        3.1.3 其他标准第31-32页
    3.2 行政诉讼结构的基本样态第32-35页
        3.2.1 当事人主义第32-33页
        3.2.2 职权主义第33-34页
        3.2.3 混合模式第34-35页
    3.3 我国行政诉讼结构的样态分析第35-38页
第四章 我国行政诉讼结构的样态修正第38-47页
    4.1 修正之必要:现行行政诉讼结构存在缺陷第38-39页
        4.1.1 难以实现当事人权益的充分保障第38页
        4.1.2 难以契合程序正义的全部要求第38-39页
        4.1.3 无法有效彰显行政诉讼的特殊规律第39页
    4.2 影响我国行政诉讼结构定位的因素第39-44页
        4.2.1 历史传统第39-40页
        4.2.2 诉讼文化第40-41页
        4.2.3 诉讼目的第41页
        4.2.4 权力配置方式第41-42页
        4.2.5 民诉法、刑诉法之规定第42-44页
    4.3 我国行政诉讼结构的应然定位第44-47页
        4.3.1 以职权主义为基础第44页
        4.3.2 注重充分调动原告举证积极性第44-45页
        4.3.3 修正和限制绝对的职权主义倾向第45-47页
第五章 修正模式下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第47-58页
    5.1 修正模式下我国行政诉讼结构的微观审视第47-49页
        5.1.1 法官与被告的关系:适当加重被告的诉讼义务第47-48页
        5.1.2 法官与原告的关系:强化法官对原告的诉讼关照第48页
        5.1.3 原告与被告的关系:限制被告在诉讼活动中权力的行使第48-49页
    5.2 修正模式下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具体设计第49-58页
        5.2.1 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静态设计第49-54页
            5.2.1.1 适度强化审判权,确保法官的独立与中立地位第49-51页
            5.2.1.2 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充实对行政诉权的保护第51-53页
            5.2.1.3 设立行政调解制度,确保当事人主体作用的发挥第53-54页
        5.2.2 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动态设计第54-58页
            5.2.2.1 审判程序的改革第54-55页
            5.2.2.2 证据规则的完善第55-56页
            5.2.2.3 法官释明权的适时运用第56-58页
第六章 结论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视角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中争议性及人物易被忽略的细节
下一篇: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