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3 学术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理论分析研究 | 第13-15页 |
1.2.2 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测研究 | 第15-17页 |
1.2.3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7-18页 |
1.2.4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8-19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 新建隧道近接施工的理论研究及对策 | 第22-41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近接施工问题的分类 | 第22-24页 |
2.3 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分析 | 第24-29页 |
2.3.1 随道开挖后的弹性二次应力状态 | 第24-25页 |
2.3.2 隧道开挖后的塑性二次应力解 | 第25-27页 |
2.3.3 围岩支护后的应力分析 | 第27-29页 |
2.4 隧道近接施工影响分区的研究 | 第29-32页 |
2.4.1 近接区划分标准 | 第29-31页 |
2.4.2 分区判别准则 | 第31-32页 |
2.5 近接度的定义及近接影响度的表达式 | 第32-38页 |
2.5.1 近接度概念的提出 | 第32-33页 |
2.5.2 近接影响分区相关因素 | 第33-35页 |
2.5.3 近接影响度旳表达式 | 第35-38页 |
2.6 相应的对策 | 第38-41页 |
3 盾构隧道近接施工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1-66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盾构施工数值模拟的实现 | 第41-45页 |
3.2.1 本构模型 | 第42-43页 |
3.2.2 盾构隧道开挖过程的模拟 | 第43-44页 |
3.2.3 土体及材料参数 | 第44-45页 |
3.3 上下重叠隧道的数值模拟 | 第45-52页 |
3.3.1 地表沉降分析 | 第45-48页 |
3.3.2 既有隧道影响分析 | 第48-52页 |
3.4 平行隧道的数值分析 | 第52-57页 |
3.4.1 地表位移分析 | 第52-54页 |
3.4.2 既有隧道影响分析 | 第54-57页 |
3.5 交叉隧道的模拟分析 | 第57-64页 |
3.5.1 地表沉降分析 | 第58-60页 |
3.5.2 既有隧道影响分析 | 第60-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4 并行隧道近接施工的影响分区及对策 | 第66-86页 |
4.1 模型 | 第66页 |
4.2 地表沉降判别准则 | 第66-67页 |
4.3 地表沉降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4.4 结构内力影响分析 | 第70-78页 |
4.4.1 结构物强度判别准则 | 第70-71页 |
4.4.2 基于钢筋混凝土承载能力旳标准 | 第71-78页 |
4.5 近接影响度和影响分区相关参数的计算和分区图式 | 第78-85页 |
4.5.1 基于地表沉降判别准则的近接影响度分区 | 第78-81页 |
4.5.2 基于结构强度判别准则比及影响分区 | 第81-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工程实例 | 第86-98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86-88页 |
5.2 计算模型 | 第88-89页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9-94页 |
5.4 相关对策 | 第94-97页 |
5.4.1 加固措施 | 第94-95页 |
5.4.2 监控与量测 | 第95-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结论 | 第98页 |
6.2 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