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协调换乘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15-24页 |
2.1 两种交通方式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 两种交通方式的特性比较与分析 | 第16-18页 |
2.2.1 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及经济特性 | 第16-17页 |
2.2.2 常规公交的技术及经济特性 | 第17-18页 |
2.2.3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的必要性 | 第18页 |
2.3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协调换乘的内涵 | 第18-20页 |
2.3.1 协调的内涵 | 第18-19页 |
2.3.2 协调的特征 | 第19-20页 |
2.4 协调换乘的意义 | 第20-21页 |
2.5 协调换乘的目标 | 第21页 |
2.6 协调换乘的原则 | 第21-2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换乘协调评价与算法 | 第24-40页 |
3.1 换乘枢纽的功能构成和定位 | 第24-30页 |
3.1.1 换乘枢纽的分类 | 第24-27页 |
3.1.2 换乘枢纽的功能及构成 | 第27-30页 |
3.2 换乘枢纽的协调度分析 | 第30-40页 |
3.2.1 基于规划布局的协调度分析 | 第30-35页 |
3.2.2 基于运能和服务设施的协调度分析 | 第35-40页 |
4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换乘协调方案评价模型 | 第40-59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9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 | 第41-42页 |
4.2.2 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42-49页 |
4.3 基于 AHP 多层次模糊综合法的换乘协调性评价模型 | 第49-59页 |
4.3.1 现有评价方法特点与不足 | 第49-50页 |
4.3.2 AHP 层析分析法介绍 | 第50-53页 |
4.3.3 基于 AHP 多层次模糊综合法的换乘协调性评价 | 第53-59页 |
5 兰州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优化方案 | 第59-82页 |
5.1 兰州市综合交通现状概况 | 第59-63页 |
5.1.1 兰州市居民出行总量与出行目的 | 第59-61页 |
5.1.2 出行方式与时耗 | 第61-63页 |
5.2 兰州市常规公交现状 | 第63-65页 |
5.2.1 常规道路发展现状 | 第63-64页 |
5.2.2 常规公交发展现状 | 第64-65页 |
5.2.3 交通管理与交通环境现状 | 第65页 |
5.3 兰州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客流预测 | 第65-70页 |
5.3.1 兰州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 | 第65-67页 |
5.3.2 兰州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 第67-70页 |
5.4 兰州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网调整与改善 | 第70-78页 |
5.5 兰州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性评价 | 第78-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