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临界性的城市交通路网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3 研究综述总结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基于自组织临界性的路网承载力分析 | 第21-29页 |
2.1 自组织临界性介绍 | 第21-24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1.2 主要特点 | 第22-24页 |
2.2 路网自组织临界性 | 第24-27页 |
2.2.1 路网自组织性 | 第24页 |
2.2.2 路网临界性 | 第24-25页 |
2.2.3 路网自组织临界态 | 第25-27页 |
2.3 路网承载力定义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路网自组织临界态的阈值研究 | 第29-53页 |
3.1 本章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3.2 基于FCM算法的快速路路网状态分级研究 | 第30-45页 |
3.2.1 算法基本原理 | 第30-33页 |
3.2.2 算法设计与评价 | 第33-36页 |
3.2.3 数据介绍与处理 | 第36-39页 |
3.2.4 快速路路网状态分级 | 第39-45页 |
3.3 基于统计分析法的非快速路路网状态分级研究 | 第45-48页 |
3.3.1 视频观测样本量确定 | 第45-46页 |
3.3.2 路段交通参数调查 | 第46-47页 |
3.3.3 非快速路路网状态分级 | 第47-48页 |
3.4 路网自组织临界态的阈值计算模型 | 第48-51页 |
3.4.1 路网状态分级与分级阈值 | 第48-50页 |
3.4.2 路网自组织临界态阈值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自组织临界态下的路网承载力模型构建 | 第53-65页 |
4.1 建模思路 | 第53-54页 |
4.1.1 路段状态与路网状态作用关系 | 第53-54页 |
4.1.2 交通量变化量与交通密度作用关系 | 第54页 |
4.2 快速路交通量变化量-交通密度模型 | 第54-57页 |
4.3 非快速路交通量变化量-交通密度模型 | 第57-61页 |
4.3.1 单个路段建模 | 第57-59页 |
4.3.2 路网建模 | 第59-61页 |
4.4 自组织临界态下的路网承载力模型 | 第61-63页 |
4.4.1 自组织临界态判定方法 | 第61页 |
4.4.2 路网交通密度建模 | 第61-62页 |
4.4.3 路网承载力建模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实例应用与验证 | 第65-87页 |
5.1 实验路网选取 | 第65-67页 |
5.2 调研仪器与调研设计 | 第67-74页 |
5.2.1 调研仪器 | 第67-68页 |
5.2.2 调研设计与实现 | 第68-73页 |
5.2.3 实验路网自组织临界态阈值 | 第73-74页 |
5.3. VISSIM仿真实现 | 第74-81页 |
5.3.1 仿真假设 | 第74页 |
5.3.2 仿真模型设计 | 第74-77页 |
5.3.3 仿真参数标定 | 第77-78页 |
5.3.4 仿真有效性分析 | 第78-81页 |
5.4 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5.4.1 VISSIM仿真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5.4.2 MATLAB求解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5.5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 第84-86页 |
5.5.1 传统时空耗散法求解 | 第84-85页 |
5.5.2 方法与结果对比分析 | 第85-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91页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7-88页 |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A | 第95-99页 |
附录B | 第99-105页 |
附录C | 第105-10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