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2.1 价值与价值观的概念演绎 | 第12-14页 |
1.2.2 教育方法界说 | 第14-15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逻辑结构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3 创新性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哈佛道德推理课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理念 | 第23-33页 |
2.1 哈佛道德推理课发展历程 | 第23-27页 |
2.1.1 哈佛道德推理课的源起 | 第23-25页 |
2.1.2 哈佛道德推理课的系统化 | 第25-26页 |
2.1.3 哈佛道德推理课的广泛传播 | 第26-27页 |
2.2 哈佛道德推理课基本理念 | 第27-30页 |
2.2.1 价值智慧的生成是价值观教育的宗旨 | 第27-28页 |
2.2.2 理性在价值智慧的养成中起基础性作用 | 第28-29页 |
2.2.3 价值思辨和价值判断能力形成于个体生活实践 | 第29-30页 |
2.3 哈佛道德推理课的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2.3.1 价值观澄清理论 | 第30-31页 |
2.3.2 逻辑推理价值观教育理论 | 第31页 |
2.3.3 人本主义价值观教育理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哈佛道德推理课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特征 | 第33-43页 |
3.1 以价值推理训练为手段培养价值理性 | 第33-36页 |
3.1.1 两难问题讨论激发价值澄清 | 第33-34页 |
3.1.2 苏格拉底式诘问唤醒价值反思 | 第34-35页 |
3.1.3 经典名著研读提升价值判断 | 第35-36页 |
3.2 以案例和情景为载体协调现实价值冲突 | 第36-39页 |
3.2.1 情景导入启动价值情感 | 第36-37页 |
3.2.2 真实案例强化价值意志 | 第37-38页 |
3.2.3 角色扮演驱动价值行动 | 第38-39页 |
3.3 职业领域与价值实践整合深化教学研究 | 第39-43页 |
3.3.1 实用道德教研队伍立体化 | 第40-41页 |
3.3.2 跨学科教研活动常规化 | 第41页 |
3.3.3 “社会性建构”理论体系化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哈佛道德推理课与中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方法比较 | 第43-54页 |
4.1 中美文化差异下价值观课堂教学方法比较 | 第43-46页 |
4.1.1 教育理念:“对话课堂”与“权威课堂”的文化观照 | 第43-44页 |
4.1.2 教学方式:“探究式”与“接受式”教学省思 | 第44-45页 |
4.1.3 教学思路:“直面现实”与“回避冲突”的范式思考 | 第45-46页 |
4.2 中美文化差异下的价值观教育过程比较 | 第46-50页 |
4.2.1 感性基础:价值体验的诱发与唤醒 | 第47-48页 |
4.2.2 关键环节:现代理性思维方式养成 | 第48-49页 |
4.2.3 最终目标:价值智慧的生成 | 第49-50页 |
4.3 中美文化差异下的价值观培育资源比较 | 第50-54页 |
4.3.1 价值冲突的理论破解 | 第50-51页 |
4.3.2 实践课程的整体构建 | 第51-53页 |
4.3.3 传统经典的系统利用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哈佛道德推理课对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的启示 | 第54-63页 |
5.1 创新高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支撑理念 | 第54-57页 |
5.1.1 注重“理性”价值观构建 | 第54-55页 |
5.1.2 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承 | 第55-56页 |
5.1.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 | 第56-57页 |
5.2 创新高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现载体 | 第57-60页 |
5.2.1 “翻转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性 | 第57-58页 |
5.2.2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 第58-59页 |
5.2.3 思想道德修养课为主导多学科共同渗透 | 第59-60页 |
5.3 创新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 | 第60-63页 |
5.3.1 注重思辨能力训练培养价值理性 | 第60-61页 |
5.3.2 直面现实冲突深化案例教学的理论魅力 | 第61-62页 |
5.3.3 融通现实与经典拓展情景教育的理论深度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附录二 哈佛大学道德推理课目录 | 第69-71页 |
附录三 哈佛道德推理课样本《最高道德原则》课堂文字转录 | 第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