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网络民粹主义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插图索引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第12-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1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8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8-21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第2章 网络民粹主义影响政府政策制定问题的理论分析第23-3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3-33页
        2.1.1 民粹主义的含义、特征和表现形式第23-25页
        2.1.2 网络民粹主的兴起及其原因第25-28页
        2.1.3 网络民粹主义含义、特征和表现形式第28-31页
        2.1.4 公共政策的内涵及其制定过程第31-32页
        2.1.5 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特点第32-33页
    2.2 网络民粹主义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第33-38页
        2.2.1 公共选择理论第33-34页
        2.2.2 议程设置理论第34-35页
        2.2.3 参与民主理论第35-36页
        2.2.4 群体极化理论第36-38页
第3章 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分析第38-54页
    3.1 网络民粹主义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具体路径第38-41页
        3.1.1 发酵舆论影响政府对社会公共问题的界定第38-39页
        3.1.2 借助网络热点事件汇聚民粹意见影响政策议程构建第39-40页
        3.1.3 以激进的言行来影响政策方案选择第40-41页
    3.2 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政府政策制定带来的积极影响第41-44页
        3.2.1 重视政策制定的公平正义价值第41-42页
        3.2.2 大范围的社会动员引致广大民众参与政策制定第42-43页
        3.2.3 利用网络平台监督政策合理有效出台第43-44页
    3.3 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政府政策制定带来的消极影响第44-47页
        3.3.1 以真实民意自居影响政策问题的界定第44-45页
        3.3.2 道德上贬低社会精英剥夺其参与政策制定的机会第45-46页
        3.3.3 诉求于直接民主质疑当前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法理程序第46页
        3.3.4 政策博弈冲突中易产生非理性的网络暴民群体第46-47页
    3.4 网络民粹主义影响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原因分析第47-54页
        3.4.1 当前的政府政策制定的公共性、科学性、程序性仍有待加强第47-48页
        3.4.2 公民参与政府政策制定的制度供给不足第48-49页
        3.4.3 社会两极分化下的大众寻求政府政策支持第49-50页
        3.4.4 “仇官仇富反智”心理否定社会精英参与政策制定的作用第50-51页
        3.4.5 现代理性公民培育缓慢政策参与能力有待提升第51-52页
        3.4.6 部分媒体迎合民粹来构建公共政策议程第52-53页
        3.4.7 网络舆论自身的特征易致网民政策参与无序化第53-54页
第4章 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政府政策制定带来消极影响的对策思考第54-66页
    4.1 完善政策制定过程减少网络民粹主义侵扰第54-56页
        4.1.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开透明化第54页
        4.1.2 创新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反映真实民意第54-55页
        4.1.3 致力完善政府政策制定过程的程序化建设第55页
        4.1.4 强化平民大众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博弈能力第55页
        4.1.5 提高“思想库”在政策咨询中的实际作用第55-56页
    4.2 提高国家政治发展程度抵御网络民粹冲击第56-57页
        4.2.1 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参与第56-57页
        4.2.2 加强国家政治整合第57页
    4.3 健全法治体系规范网络民粹主义行为第57-58页
    4.4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第58-60页
        4.4.1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机会平等第58-60页
        4.4.2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治理能力第60页
    4.5 提高公民素质消解网络民粹基础第60-62页
        4.5.1 培育人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第60-61页
        4.5.2 培育现代文化滋养现代公民第61-62页
        4.5.3 培养积极正面的意见领袖第62页
    4.6 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建设第62-66页
        4.6.1 创新完善政府的信息宣传机制建设第62-63页
        4.6.2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管理和监督第63-64页
        4.6.3 提高驾驭媒体水平引导舆论理性第64-66页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服务视角下我国地市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研究--以河南郑州网络问政平台ZZIC为例
下一篇:媒介信任度对民众心理战真假信息辨别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