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学困生家长教育能力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5.1 学困生 | 第14-15页 |
1.5.2 家长教育能力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学困生家长的教育能力理论基础研究 | 第16-19页 |
2.1 家长教育能力社会学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2 家长教育能力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17页 |
2.3 家长教育能力的教育学基础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小学学困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现状 | 第19-31页 |
3.1 调查对象与实施 | 第19页 |
3.1.1 调查的对象 | 第19页 |
3.1.2 问卷设计 | 第19页 |
3.1.3 调查实施 | 第19页 |
3.2 数据收集 | 第19页 |
3.3 学困生家长教育能力的现状 | 第19-31页 |
3.3.1 家长的基本信息 | 第20-22页 |
3.3.2 家长教育能力的现状 | 第22-31页 |
第四章 学困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31-37页 |
4.1 教育观念守旧 | 第31-32页 |
4.1.1 学困生家长中父亲参与教育的人数相对较少 | 第31页 |
4.1.2 部分学困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简单粗暴 | 第31-32页 |
4.1.3 忽视培养非智力因素 | 第32页 |
4.2 学困生家长分析情境的能力比较弱 | 第32-33页 |
4.2.1 学困生家长学历水平整体偏低 | 第32-33页 |
4.2.2 学困生家长引导孩子对待学习上失利情绪时方法不恰当 | 第33页 |
4.3 学困生家长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 | 第33-34页 |
4.3.1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得当 | 第33-34页 |
4.3.2 学困生家长不会也不善于赞美自己的孩子 | 第34页 |
4.3.3 学困生家长训斥孩子的现象更多 | 第34页 |
4.4 部分学困生家长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的能力太弱 | 第34-35页 |
4.4.1 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成绩下降时,家长无奈又无法 | 第34页 |
4.4.2 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产生分歧时,缺少协商与沟通 | 第34-35页 |
4.4.3 孩子没写作业时,训斥加敷衍 | 第35页 |
4.5 学困生家长的自我调控的能力比较差 | 第35页 |
4.6 家长教育知识的获取被动,获取渠道面窄 | 第35-37页 |
第五章 转变学困生家长教育能力的策略 | 第37-44页 |
5.1 学校应帮助家长提高与学生的沟通能力 | 第37页 |
5.1.1 融洽学校与家长间沟通,走入学困生的内心世界 | 第37页 |
5.1.2 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开发校本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 第37页 |
5.1.3 开展学困生家长会,针对问题答疑 | 第37页 |
5.1.4 开展优秀家长经验座谈 | 第37页 |
5.2 提升学困生家长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 | 第37-40页 |
5.2.1 提升学困生家长的省情能力 | 第37-38页 |
5.2.2 提升学困生家长的言传身教 | 第38页 |
5.2.3 提升学困生家长的表率作用 | 第38-39页 |
5.2.4 提升学困生家长的自我修养 | 第39页 |
5.2.5 提升学困生家长的感染力 | 第39-40页 |
5.3 提升学困生家长教育情境分析能力 | 第40-44页 |
5.3.1 提升学困生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能力 | 第40-41页 |
5.3.2 提升学困生家长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力 | 第41-42页 |
5.3.3 提升学困生家长对孩子的引导能力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