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 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前提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一、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所处媒介环境的现状分析 | 第18-26页 |
(一) 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 | 第18-19页 |
1. 电视民生新闻起源于传统新闻媒体 | 第18-19页 |
2. 电视民生新闻难以脱离传统的传播模式 | 第19页 |
(二) 新媒介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冲击 | 第19-22页 |
1. 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 第20-21页 |
2. 受众话语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 第21-22页 |
3. 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 第22页 |
(三) 新媒介环境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 | 第22-26页 |
二、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受众话语权的拓展分析 | 第26-34页 |
(一) 电视民生新闻增强受众话语权的传播策略分析 | 第26-30页 |
1. 内容选题本土化 | 第26-27页 |
2. 报道方式的民众化 | 第27-28页 |
3. 公共平台的开放性和话题设置的互动性 | 第28-30页 |
(二) 电视民生新闻受众话语权提升的效果分析 | 第30-34页 |
1. 受众公共意识的提高 | 第30-31页 |
2. 受传身份相互融合 | 第31-34页 |
三、民生电视新闻受众话语权转变的动力分析 | 第34-42页 |
(一) 电视传输技术的进步 | 第34-35页 |
1. 数字电视对受众关系的重建 | 第34-35页 |
2. 受众选择的自主权 | 第35页 |
(二) 媒介融合对受众话语权的作用机制 | 第35-37页 |
(三) 社会政治发展层面 | 第37-39页 |
(四) 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 第39-42页 |
四、电视民生新闻应正确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话语权的回归 | 第42-50页 |
(一) 电视民生新闻要做好“把关人” | 第42-43页 |
(二) 电视民生新闻要注重“短、平、快” | 第43-44页 |
(三) 电视民生新闻要避免新闻“越权”的现象 | 第44-46页 |
1. 媒体要防止自身的“越权”行为 | 第45-46页 |
2. 媒体不能误导受众滥用话语权 | 第46页 |
(四) 电视民生新闻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 | 第46-50页 |
1. 泛民生化的内容形式导致受众话语权的缺失 | 第47页 |
2. 要实时地去迎合受众话语环境的变化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