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施工的特点 | 第10页 |
1.2 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3 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的方法 | 第11-12页 |
1.3.1 事后调整控制法 | 第11-12页 |
1.3.2 预测控制法 | 第12页 |
1.3.3 自适应控制法 | 第12页 |
1.3.4 最大宽容度控制法 | 第12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理论 | 第14-25页 |
2.1 施工控制流程 | 第14页 |
2.2 施工控制系统 | 第14-22页 |
2.2.1 理论计算挠度 | 第14-17页 |
2.2.2 误差模型 | 第17-21页 |
2.2.3 参数估计与挠度校正 | 第21页 |
2.2.4 后期挠度预报 | 第21-22页 |
2.3 施工控制参数调整方法 | 第22-25页 |
2.3.1 直接分析判定法 | 第22页 |
2.3.2 参数识别法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温度对桥梁施工的影响 | 第25-34页 |
3.1 温度荷载 | 第25-27页 |
3.1.1 日照温度荷载 | 第25-27页 |
3.1.2 骤降温差荷载 | 第27页 |
3.1.3 年温差变化 | 第27页 |
3.2 温度荷载分析 | 第27-28页 |
3.3 温度变化对挠度监测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3.3.1 影响机理 | 第28-29页 |
3.3.2 影响规律 | 第29页 |
3.4 温度应力的计算 | 第29-32页 |
3.4.1 温度自应力的计算 | 第30-31页 |
3.4.2 温度次内力的计算 | 第31-32页 |
3.5 减少温度对桥梁施工控制影响的工程措施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连续刚构桥施工仿真分析 | 第34-52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4-37页 |
4.1.1 设计标准 | 第34页 |
4.1.2 主梁结构 | 第34-37页 |
4.1.3 下部结构 | 第37页 |
4.2 工程地质及气候条件 | 第37-38页 |
4.2.1 工程地质 | 第37页 |
4.2.2 气候水文条件 | 第37-38页 |
4.3 结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8-44页 |
4.3.1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38-41页 |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44页 |
4.3.3 计算荷载及相关参数的取值 | 第44页 |
4.4 施工控制仿真分析结果 | 第44-47页 |
4.4.1 桥梁的应力分析 | 第45-46页 |
4.4.2 桥梁的变形分析 | 第46-47页 |
4.5 黑城河特大桥温度应力的分析 | 第47-52页 |
4.5.1 黑城河特大桥合拢温度的分析 | 第47-48页 |
4.5.2 合拢温度的计算分析 | 第48-52页 |
第五章 高寒地区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 | 第52-97页 |
5.1 挠度检测 | 第52-67页 |
5.1.1 挠度的类型及其变化特征 | 第52页 |
5.1.2 挠度观测方法 | 第52-53页 |
5.1.3 挠度观测的频度 | 第53-54页 |
5.1.4 监测网的布设 | 第54-55页 |
5.1.5 桥墩沉降及垂直度观测 | 第55-56页 |
5.1.6 零号块标高观测 | 第56-57页 |
5.1.7 挠度观测结果 | 第57-67页 |
5.2 高程检测 | 第67-79页 |
5.2.1 预抛高计算 | 第67-69页 |
5.2.2 预抛高控制成果 | 第69-72页 |
5.2.3 高程控制成果 | 第72-79页 |
5.3 应力检测 | 第79-94页 |
5.3.1 准备工作 | 第79-80页 |
5.3.2 测点布置 | 第80-82页 |
5.3.3 监测内容 | 第82页 |
5.3.4 应力分析 | 第82-83页 |
5.3.5 应力监测结果 | 第83-94页 |
5.4 温度控制 | 第94-96页 |
5.4.1 温度监测 | 第94-95页 |
5.4.2 温度控制结果 | 第95-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