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融合肽hEGF-AWRK6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3页
图表目录第13-15页
缩略词第15-16页
引言第16-33页
    0.1 概述第16-17页
    0.2 抗菌肽的结构第17-18页
        0.2.1 α-螺旋结构抗菌肽第17页
        0.2.2 β-折叠结构抗菌肽第17-18页
        0.2.3 环状结构的抗菌肽第18页
        0.2.4 伸展性结构抗菌肽第18页
    0.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第18-20页
        0.3.1 抗菌肽与膜之间相互吸引第18页
        0.3.2 附着-插入第18-20页
            0.3.2.1 桶板模型第19页
            0.3.2.2 毯式模型第19页
            0.3.2.3 环形孔模型第19-20页
        0.3.3 胞内作用第20页
    0.4 抗菌肽的基因工程表达第20-26页
        0.4.1 抗菌肽的基因工程表达系统第20-22页
            0.4.1.1 动植物表达系统第20页
            0.4.1.2 昆虫表达系统第20-21页
            0.4.1.3 酵母表达系统第21页
            0.4.1.4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第21-22页
        0.4.2 抗菌肽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的表达策略第22-26页
            0.4.2.1 pET 载体系统第22-23页
            0.4.2.2 抗菌肽的融合表达第23-24页
            0.4.2.3 融合表达抗菌肽标签的去除第24-26页
    0.5 包涵体的处理第26-28页
        0.5.1 包涵体分离第26页
        0.5.2 包涵体洗涤第26-27页
        0.5.3 包涵体溶解第27页
        0.5.4 包涵体复性第27-28页
    0.6 His-tag 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第28页
    0.7 抗菌肽及表皮生长因子(hEGF)的生物学功能第28-32页
        0.7.1 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第28-30页
            0.7.1.1 抗菌肽的抗细菌功能第29页
            0.7.1.2 抗菌肽的抗病毒功能第29页
            0.7.1.3 抗菌肽的抗真菌功能第29页
            0.7.1.4 抗菌肽的抗肿瘤功能第29-30页
            0.7.1.5 抗菌肽的溶血活性第30页
            0.7.1.6 抗菌肽的其它生物学作用第30页
        0.7.2 抗菌肽的应用前景第30-31页
            0.7.2.1 医药研究领域的前景第30页
            0.7.2.2 农业、畜牧业领域的前景第30-31页
            0.7.2.3 食品工业领域的前景第31页
        0.7.3 表皮生长因子(hEGF)的生物学功能第31-32页
    0.8 本文目的与意义第32-33页
第1章 hEGF-AWRK6 原核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3-47页
    1.1 引言第33-34页
    1.2 实验材料第34-35页
        1.2.1 菌株和质粒第34页
        1.2.2 实验试剂第34页
        1.2.3 实验仪器第34-35页
        1.2.4 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第35页
    1.3 实验方法第35-41页
        1.3.1 实验策略第35-36页
        1.3.2 融合多肽基因序列设计及合成第36页
        1.3.3 pET-30a(+)质粒及 pMD-18 重组质粒的制备第36-37页
        1.3.4 重组表达质粒 pET-30a(+)-hEGF-AWRK6 的构建第37-41页
            1.3.4.1 粘性末端的制备第37-38页
            1.3.4.2 酶切产物的连接第38-39页
            1.3.4.3 大肠杆菌 JM10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9-40页
            1.3.4.4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40页
            1.3.4.5 阳性克隆的筛选第40-41页
            1.3.4.6 阳性重组质粒 pET-30a(+)- hEGF-AWRK6 的双酶切验证第41页
            1.3.4.7 阳性重组菌的测序与分析第41页
        1.3.5 阳性重组表达菌株大肠杆菌 BL21(DE3)的获得第41页
            1.3.5.1 重组质粒 pET-30a(+)- hEGF-AWRK6 的制备第41页
            1.3.5.2 重组质粒 pET-30a(+)- hEGF-AWRK6 的转化第41页
            1.3.5.3 阳性重组菌株的 PCR 鉴定第41页
    1.4 结果第41-45页
        1.4.1 pET-30a(+)质粒及 pMD-18 重组质粒的提取第41-42页
        1.4.2 粘性末端的制备第42页
        1.4.3 阳性重组质粒 pET-30a(+)- hEGF-AWRK6 的 PCR 鉴定第42-43页
        1.4.4 阳性重组质粒 pET-30a(+)- hEGF-AWRK6 的双酶切及测序验证第43-44页
        1.4.5 阳性重组质粒 pET-30a(+)- hEGF-AWRK6 的提取第44-45页
        1.4.6 重组质粒 pET-30a(+)- hEGF-AWRK6 转化 BL21(DE3)的 PCR 验证第45页
    1.5 结论第45-47页
第2章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表达条件优化及分离纯化第47-60页
    2.1 引言第47页
    2.2 实验材料第47-49页
        2.2.1 菌株第47页
        2.2.2 实验试剂第47页
        2.2.3 实验仪器第47-48页
        2.2.4 溶液配制第48-49页
    2.3 实验方法第49-54页
        2.3.1 pET-30a(+)-hEGF-AWRK6 转化菌株 BL21(DE3)的活化与诱导表达第49-50页
        2.3.2 诱导产物的 SDS-PAGE 分析第50页
        2.3.3 融合多肽的 Western Blot 鉴定第50-51页
        2.3.4 融合多肽 hEGF-AWRK6 表达工艺优化第51-52页
            2.3.4.1 表达时间优化第51页
            2.3.4.2 IPTG 诱导浓度优化第51-52页
            2.3.4.3 表达温度优化第52页
        2.3.5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表达方式分析第52页
        2.3.6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分离纯化第52-54页
            2.3.6.1 包涵体的处理第52-53页
            2.3.6.2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分离纯化及除盐冻干第53页
            2.3.6.3 融合多肽 hEGF-AWRK6 活性的初步检测第53页
            2.3.6.4 融合多肽 His 标签的去除第53-54页
    2.4 结果第54-59页
        2.4.1 融合多肽 hEGF-AWRK6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54页
        2.4.2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 Western blot 鉴定第54-55页
        2.4.3 融合多肽 hEGF-AWRK6 表达条件优化第55-56页
        2.4.4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表达方式分析第56页
        2.4.5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亲和层析纯化第56-57页
        2.4.6 融合多肽 hEGF-AWRK6 活性的初步检测第57-58页
        2.4.7 融合多肽 hEGF-AWRK6 His 标签的去除第58-59页
    2.5 讨论第59-60页
第3章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功能研究第60-77页
    3.1 引言第60页
    3.2 实验材料第60-61页
        3.2.1 菌株和细胞第60页
        3.2.2 实验试剂第60页
        3.2.3 实验仪器第60-61页
        3.2.4 溶液配制第61页
    3.3 实验方法第61-66页
        3.3.1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体外活性检测第61-62页
            3.3.1.1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抑菌活性检测第61-62页
            3.3.1.2 MTT 方法检测融合多肽 hEGF-AWRK6 对 NIH3T3 增殖活性的影响第62页
            3.3.1.3 划痕实验检测融合多肽 hEGF-AWRK6 对 NIH3T3 细胞迁移的影响第62页
        3.3.2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体内活性检测第62-66页
            3.3.2.1 小鼠烫伤模型的建立第62-63页
            3.3.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处理第63页
            3.3.2.3 抑菌组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功能检测第63-64页
            3.3.2.4 愈合组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功能检测第64-66页
    3.4 实验结果第66-76页
        3.4.1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体外活性检测第66-70页
            3.4.1.1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抑菌活性检测第66-67页
            3.4.1.2 融合多肽 hEGF-AWRK6 促进 NIH3T3 细胞增殖作用检测第67-69页
            3.4.1.3 融合多肽 hEGF-AWRK6 对 NIH3T3 细胞迁移的影响第69-70页
        3.4.2 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体内活性检测第70-76页
            3.4.2.1 抑菌组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功能检测第70-72页
            3.4.2.2 愈合组融合多肽 hEGF-AWRK6 的功能检测第72-76页
    3.5 讨论第76-77页
结论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于改善微藻光合速率的导光槽的性能研究
下一篇:热荚硫细菌UDP-葡萄糖4-差向异构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