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影响微藻生长的因素 | 第13-18页 |
1.2.1 微藻细胞的生长过程 | 第13-14页 |
1.2.2 光照 | 第14-16页 |
1.2.3 温度 | 第16-17页 |
1.2.4 营养盐 | 第17页 |
1.2.5 CO_2/O_2浓度 | 第17-18页 |
1.3 微藻培养的特点 | 第18-21页 |
1.3.1 藻液中的各种场分布 | 第18-20页 |
1.3.2 细胞的沉浮与附壁 | 第20页 |
1.3.3 培养及采收方式 | 第20-21页 |
1.4 光生物反应器综述 | 第21-27页 |
1.4.1 开放式系统 | 第21-22页 |
1.4.2 封闭式系统 | 第22-26页 |
1.4.2.1 柱式光生物反应器 | 第23-24页 |
1.4.2.2 管式光生物反应器 | 第24-25页 |
1.4.2.3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 第25-26页 |
1.4.3 小结 | 第26-27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导光槽的光学设计 | 第29-49页 |
2.1 开放式反应器的改进 | 第29-33页 |
2.1.1 开放式反应器的特点 | 第29-30页 |
2.1.2 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的光生长模型 | 第30-33页 |
2.1.3 光稀释的概念及一般性问题 | 第33页 |
2.2 导光槽的结构与特征 | 第33-42页 |
2.2.1 导光槽的几何形状及布置方式 | 第33-35页 |
2.2.2 相关参数的定义及理论计算 | 第35-37页 |
2.2.3 几何参数对光稀释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2.2.4 几何参数对表面积体积比的影响 | 第39-42页 |
2.3 导光槽的导光效率与出光口表面的光强分布 | 第42-45页 |
2.3.1 实验测量与光学模拟方法 | 第42-43页 |
2.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45页 |
2.4 导光槽对开放式系统微藻生产的影响 | 第45-47页 |
2.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导光槽影响藻液流场混合的数值研究 | 第49-64页 |
3.1 混合在微藻培养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3.2 导光槽对光强梯度方向流场混合的影响 | 第50-62页 |
3.2.1 气升混合与导光槽的结合 | 第50-51页 |
3.2.2 模型与方法 | 第51-54页 |
3.2.2.1 模型简化与网格划分 | 第51-53页 |
3.2.2.2 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3.2.2.3 计算方法 | 第54页 |
3.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4-62页 |
3.2.3.1 不加导光槽时的流场特征 | 第54-55页 |
3.2.3.2 加入单个导光槽时的流场特征 | 第55-57页 |
3.2.3.3 加入多个导光槽时的流场特征 | 第57-58页 |
3.2.3.4 单个导光槽与反应器底面形状配合对流场的影响 | 第58-62页 |
3.3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导光槽用于极大螺旋藻培养的实验研究 | 第64-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4.1.1 藻种及藻液配方 | 第64-66页 |
4.1.2 培养及测量方法 | 第66-69页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9-80页 |
4.2.1 极大螺旋藻消光系数波长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4.2.2 极大螺旋藻吸光度与藻细胞浓度的关系 | 第70页 |
4.2.3 极大螺旋的光衰减模型 | 第70-75页 |
4.2.4 极大螺旋藻的分批培养 | 第75-80页 |
4.3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总结 | 第81-82页 |
5.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