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文章创新 | 第16-18页 |
第2章 孙、蒋政治地位的变化与制宪问题的提出 | 第18-26页 |
2.1 宁粤对峙与孙、蒋政治地位的变化 | 第18-19页 |
2.2 制宪问题的提出 | 第19-26页 |
第3章 孙、蒋对“从速制宪”问题的争论与孙蒋合作的确立 | 第26-35页 |
3.1 蒋系成员对孙科主张的批判与孙科的回应 | 第26-30页 |
3.1.1 汪精卫对孙科主张的批判与孙氏的反驳 | 第26-27页 |
3.1.2 胡汉民对“速行宪政”的意见 | 第27-28页 |
3.1.3 于右任的献疑与孙科的回应 | 第28-30页 |
3.2 孙蒋合作的确立 | 第30-35页 |
3.2.1 蒋介石对孙科立场的试探 | 第30-31页 |
3.2.2 孙蒋合作的确立 | 第31-35页 |
第4章 蒋、孙两派关于宪草的争论与制宪主导权的转变 | 第35-55页 |
4.1 孙、蒋两派关于制宪理念的争论与孙科对宪草初稿的主导 | 第35-41页 |
4.1.1 孙、蒋两派关于制宪理念的争论 | 第35-37页 |
4.1.2 孙科主导下的宪草初稿 | 第37-41页 |
4.2 宪草中央政制的变化与制宪主导权的初步转移 | 第41-47页 |
4.2.1 蒋派对宪草中内阁制的不满及其修正案的出台 | 第41-45页 |
4.2.2 孙科的退让与总统集权制在宪草中的初步显现 | 第45-47页 |
4.3 蒋介石的强势主导与总统集权制在宪草中的确立 | 第47-55页 |
4.3.1 五中全会前蒋戴二人对宪草的意见 | 第47-50页 |
4.3.2 总统集权制在宪草中的最终确立 | 第50-55页 |
第5章 五五宪草体现蒋介石意志的原因 | 第55-65页 |
5.1 蒋、孙二人权势地位之差异 | 第55-61页 |
5.2 五权宪法理论的集权主义倾向 | 第61-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