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研究源起 | 第12-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1.3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 1.3.1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 1.3.2 解放区话剧 | 第17-18页 |
| 1.3.3 解放区话剧中的写实 | 第18-19页 |
| 1.3.4 解放区话剧写实与传统写实之区别 | 第19-20页 |
| 1.3.5 解放区话剧写实与西方现实主义的辨析 | 第20-21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5 创新点 | 第21-22页 |
| 2 写实的生成探究 | 第22-28页 |
| 2.1 早期话剧写实发展初探 | 第22-24页 |
| 2.2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话剧写实发展探微 | 第24-27页 |
| 2.2.1 社会与文化双转型的推动 | 第24页 |
| 2.2.2 国内先进人士的推动 | 第24-25页 |
| 2.2.3 外国戏剧理论对中国写实话剧的带动 | 第25-27页 |
| 2.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话剧写实的影响 | 第27-28页 |
| 3 解放区话剧写实的艺术表达 | 第28-41页 |
| 3.1 解放区话剧写实的文本表达 | 第28-37页 |
| 3.1.1 创作方法 | 第28-29页 |
| 3.1.2 主旨呈现 | 第29-35页 |
| 3.1.3 诗化现实主义的呈现 | 第35-37页 |
| 3.2 写实的舞台表达 | 第37-41页 |
| 3.2.1 舞台环境完整性的写实 | 第38页 |
| 3.2.2 舞台演出的写实 | 第38-41页 |
| 4 解放区话剧写实理论探究 | 第41-46页 |
| 4.1 写实理论基本内涵研究 | 第41-42页 |
| 4.2 写实理论“真人”探究 | 第42-43页 |
| 4.3 写实理论“现实针对性”探究 | 第43-44页 |
| 4.4 写实理论民族形式探讨 | 第44-46页 |
| 5 解放区话剧写实的艺术贡献与反思 | 第46-50页 |
| 5.1 解放区话剧写实的意义与成就 | 第46-48页 |
| 5.2 解放区话剧写实的反思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A:论文写作主要参考书目 | 第55-60页 |
| 附录B:抗战时期主要戏剧理论著作统计表 | 第60-64页 |
| 附录C:1937-1947年解放区话剧演出作品统计表 | 第64-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