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国内外铁路与道岔的发展状况 | 第10-15页 |
1.1.1 我国铁路的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1.1.2 国外铁路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1.3 国内铁路道岔的现状及发展 | 第12-14页 |
1.1.4 国外铁路道岔的现状及发展 | 第14-15页 |
1.2 道岔钢轨热处理工艺需求与加热方式发展 | 第15-17页 |
1.2.1 道岔钢轨热处理工艺概述 | 第15-16页 |
1.2.2 道岔钢轨热处理工艺加热方式 | 第16-17页 |
1.3 钢轨电磁感应生产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1.4 选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电磁感应加热温度场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22-37页 |
2.1 感应加热三大基本原理概述 | 第22-24页 |
2.1.1 电磁感应 | 第22-23页 |
2.1.2 集肤效应 | 第23-24页 |
2.1.3 圆环效应 | 第24页 |
2.2 感应加热中的能量参数 | 第24-25页 |
2.3 感应加热的温度场分析 | 第25-31页 |
2.3.1 温度场中的热传递方式与瞬态传热和稳态传热 | 第25-27页 |
2.3.2 温度场中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3.3 温度场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2.4 电磁场的基本理论 | 第31-32页 |
2.4.1 安培环路定律 | 第31页 |
2.4.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第31页 |
2.4.3 高斯电通与磁通定律 | 第31-32页 |
2.5 电磁场中边界条件的确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2.5.1 电磁场中边界条件的确立 | 第32-33页 |
2.5.2 电磁场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2.6 ANSYS软件电磁感应热分析的应用方法 | 第34-36页 |
2.6.1 耦合场方法简介 | 第34-35页 |
2.6.2 计算分析流程 | 第35-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钢轨感应加热过程的电磁热耦合的数值模拟 | 第37-44页 |
3.1 钢轨电磁感应加热过程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3.1.1 实体模型的建立与材料模型 | 第37-39页 |
3.1.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3.2 电磁感应加热耦合物理环境的建立 | 第40-41页 |
3.2.1 电磁分析物理环境的创建 | 第40-41页 |
3.2.2 热分析物理环境的创建 | 第41页 |
3.3 电磁热耦合循环计算 | 第41-42页 |
3.4 有限元求解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感应加热过程模拟结果分析 | 第44-60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各参数对不同感应线圈下感应加热效率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44-58页 |
4.2.1 电流密度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46-49页 |
4.2.2 电流频率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49-53页 |
4.2.3 感应线圈与钢轨的间隙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53-58页 |
4.3 综合分析钢轨在不同感应线圈下感应加热对加热效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