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分析及温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介绍 | 第11页 |
1.4 目前纯电动汽车电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分析 | 第14-20页 |
2.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2.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 第14-15页 |
2.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2.2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和传热特性 | 第16-19页 |
2.2.1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 | 第16-17页 |
2.2.2 锂离子电池的传热特性 | 第17-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单节电池及电池组生热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20-37页 |
3.1 锂离子电池生热温度场仿真分析的目的 | 第20页 |
3.2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的建立 | 第20-24页 |
3.2.1 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的获取 | 第21-23页 |
3.2.2 热效应模型定解条件的确定 | 第23-24页 |
3.3 锂离子电池单体生热温度场的仿真分析 | 第24-31页 |
3.3.1 电池单体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 | 第24-25页 |
3.3.2 锂离子电池单体生热温度场仿真和分析 | 第25-30页 |
3.3.3 锂离子电池单体仿真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3.4 锂离子电池组生热温度场的仿真分析 | 第31-36页 |
3.4.1 锂离子电池组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4.2 锂离子电池组生热温度场的仿真和分析 | 第32-35页 |
3.4.3 锂离子电池组仿真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锂离子电池组散热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37-50页 |
4.1 冷却方式的选择 | 第37-38页 |
4.2 锂离子电池组散热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4.3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39-41页 |
4.4 流固耦合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41-42页 |
4.5 电池组散热温度场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2-45页 |
4.6 改进之后的散热温度场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5-49页 |
4.6.1 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改进 | 第45-47页 |
4.6.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4.6.3 改进前后的对比分析 | 第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电池单体和电池组的均衡控制 | 第50-64页 |
5.1 均衡方式的选择 | 第50-51页 |
5.2 均衡控制策略分析 | 第51-53页 |
5.3 均衡系统的理论分析及结构设计 | 第53-56页 |
5.3.1 被动均衡理论分析 | 第53页 |
5.3.2 主动均衡理论分析 | 第53-55页 |
5.3.3 均衡系统的结构 | 第55-56页 |
5.4 试验测试 | 第56-63页 |
5.4.1 主要元件的选择 | 第56-57页 |
5.4.2 试验测试 | 第57-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总结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