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纯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分析及温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介绍第11页
    1.4 目前纯电动汽车电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1-12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的热特性分析第14-20页
    2.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14-16页
        2.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第14-15页
        2.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5-16页
    2.2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和传热特性第16-19页
        2.2.1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第16-17页
        2.2.2 锂离子电池的传热特性第17-19页
    2.3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3章 单节电池及电池组生热温度场仿真分析第20-37页
    3.1 锂离子电池生热温度场仿真分析的目的第20页
    3.2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的建立第20-24页
        3.2.1 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的获取第21-23页
        3.2.2 热效应模型定解条件的确定第23-24页
    3.3 锂离子电池单体生热温度场的仿真分析第24-31页
        3.3.1 电池单体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第24-25页
        3.3.2 锂离子电池单体生热温度场仿真和分析第25-30页
        3.3.3 锂离子电池单体仿真结果分析第30-31页
    3.4 锂离子电池组生热温度场的仿真分析第31-36页
        3.4.1 锂离子电池组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3.4.2 锂离子电池组生热温度场的仿真和分析第32-35页
        3.4.3 锂离子电池组仿真结果分析第35-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锂离子电池组散热温度场仿真分析第37-50页
    4.1 冷却方式的选择第37-38页
    4.2 锂离子电池组散热系统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4.3 湍流模型的选择第39-41页
    4.4 流固耦合边界条件的设定第41-42页
    4.5 电池组散热温度场的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2-45页
    4.6 改进之后的散热温度场的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5-49页
        4.6.1 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改进第45-47页
        4.6.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7-49页
        4.6.3 改进前后的对比分析第49页
    4.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电池单体和电池组的均衡控制第50-64页
    5.1 均衡方式的选择第50-51页
    5.2 均衡控制策略分析第51-53页
    5.3 均衡系统的理论分析及结构设计第53-56页
        5.3.1 被动均衡理论分析第53页
        5.3.2 主动均衡理论分析第53-55页
        5.3.3 均衡系统的结构第55-56页
    5.4 试验测试第56-63页
        5.4.1 主要元件的选择第56-57页
        5.4.2 试验测试第57-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6.1 总结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71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公司加油站零管系统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Matlab与Magnet的车载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