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4 难点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 1.4.1 难点 | 第12页 |
| 1.4.2 创新点 | 第12-14页 |
| 2 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 第14-24页 |
| 2.1 儒家德育思想奠基者孔子的德育思想 | 第14-16页 |
| 2.1.1 “文、行、忠、信”的德育内容 | 第14-15页 |
| 2.1.2 “知、情、义、行”的德育过程 | 第15页 |
| 2.1.3 “外省内注、躬行实践”的德育方法 | 第15-16页 |
| 2.2 儒家德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16-19页 |
| 2.2.1 中国古代社会时期的儒家德育思想 | 第16-17页 |
| 2.2.2 民国时期对儒家德育思想的传承 | 第17-18页 |
| 2.2.3 新中国对儒家德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18-19页 |
| 2.3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19-24页 |
| 2.3.1 注重理想人格和高尚精神境界的陶铸 | 第19页 |
| 2.3.2 突出培养“君子”型的人才 | 第19-20页 |
| 2.3.3 强调德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 第20-21页 |
| 2.3.4 重视自我修养和实践 | 第21-24页 |
| 3 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4-32页 |
| 3.1 中学生德育教育及其发展 | 第24-25页 |
| 3.2 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调查 | 第25-28页 |
| 3.2.1 调查方式 | 第25页 |
| 3.2.2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第25-28页 |
| 3.3 当前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28-32页 |
| 3.3.1 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8-29页 |
| 3.3.2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9-30页 |
| 3.3.3 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及其影响 | 第30-32页 |
| 4 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 第32-38页 |
| 4.1 基本教育价值 | 第32-34页 |
| 4.1.1 有助于丰富和创新学校德育教育内容 | 第32-33页 |
| 4.1.2 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 第33页 |
| 4.1.3 有助于加强中学生自我教育 | 第33-34页 |
| 4.2 具体实践价值 | 第34-36页 |
| 4.2.1 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学教育“功利化”问题 | 第34页 |
| 4.2.2 有利于解决部分教师“失德”教学问题 | 第34-35页 |
| 4.2.3 有利于解决中学生“学用不一”问题 | 第35-36页 |
| 4.3 创新价值 | 第36-38页 |
| 4.3.1 能促进新的“天人合一”德育观的形成 | 第36页 |
| 4.3.2 能促进“重义轻利”德育原则的普及深化 | 第36-37页 |
| 4.3.3 能促进“君子”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 第37-38页 |
| 5 将儒家德育思想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对策建议 | 第38-44页 |
| 5.1 以“明人伦”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根本宗旨 | 第38-39页 |
| 5.2 以“立德树人”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出发点 | 第39-40页 |
| 5.3 以“知行合一”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原则 | 第40-41页 |
| 5.4 以“礼乐结合”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 | 第41-42页 |
| 5.5 以“因材施教”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 第42页 |
| 5.6 以“言传身教”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 | 第52-56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