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7-18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1.4.2 创新 | 第18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第2章 污染环境罪概述 | 第19-24页 |
2.1 污染环境罪的立法沿革 | 第19-20页 |
2.1.1 1997年刑法首次规定“重大污染环境事故罪” | 第19页 |
2.1.2 2011年作出重大修改,更名为“污染环境罪” | 第19-20页 |
2.1.3 “污染环境罪”的相关司法解释相继颁布 | 第20页 |
2.2 污染环境罪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2.2.1 污染环境罪概念 | 第20-21页 |
2.2.2 污染环境罪的特征 | 第21-22页 |
2.3 污染环境罪的司法适用现状 | 第22-23页 |
2.3.1 因果关系认定难度大 | 第22-23页 |
2.3.2 法定刑适用偏低 | 第23页 |
2.3.3 罚金适用有难度 | 第23页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我国污染环境罪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3.1 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不明确 | 第24-26页 |
3.1.1 客体定位不合理 | 第24-25页 |
3.1.2 主观罪过模棱两可 | 第25页 |
3.1.3 既遂状态含混不清 | 第25-26页 |
3.2 污染环境罪的处罚设置不科学 | 第26-28页 |
3.2.1 罚金刑数额规定不明确 | 第26-27页 |
3.2.2 法定自由刑设置较轻 | 第27页 |
3.2.3 刑罚种类单一 | 第27-28页 |
3.3 污染环境罪适用的追诉时效不合理 | 第28页 |
3.3.1 污染环境罪的追诉时效期限过短 | 第28页 |
3.3.2 单位犯污染环境罪的追诉时效不明确 | 第28页 |
3.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国外关于污染环境罪的立法规定及其启示 | 第29-33页 |
4.1 国外关于污染环境罪的立法规定 | 第29-31页 |
4.1.1 德国污染环境罪的立法规定 | 第29-30页 |
4.1.2 日本污染环境罪的立法规定 | 第30页 |
4.1.3 英国污染环境罪的立法规定 | 第30-31页 |
4.1.4 巴西污染环境罪的立法规定 | 第31页 |
4.2 国外污染环境罪的立法启示 | 第31-32页 |
4.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我国污染环境罪的立法完善 | 第33-40页 |
5.1 准确界定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 | 第33-35页 |
5.1.1 明确规定环境利益是该罪的主要客体 | 第33-34页 |
5.1.2 明确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过为故意和过失 | 第34页 |
5.1.3 将危险犯设定为污染环境罪的既遂状态 | 第34-35页 |
5.2 完善污染环境罪的处罚方式 | 第35-38页 |
5.2.1 完善罚金刑的立法 | 第35-36页 |
5.2.2 适当提高法定自由刑 | 第36页 |
5.2.3 增加资格刑和非刑罚措施规定 | 第36-38页 |
5.3 完善污染环境罪的追诉时效制度 | 第38-39页 |
5.3.1 延长污染环境罪的追诉时效 | 第38页 |
5.3.2 完善单位犯污染环境罪的追诉时效 | 第38-39页 |
5.4 小结 | 第39-4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1、结论 | 第40页 |
2、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