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中国文教材“乡土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章 “乡土性”概述 | 第15-26页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产生背景 | 第16-21页 |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台湾教育 | 第16-19页 |
二、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台湾人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国文教材呈现乡土性的价值 | 第21-26页 |
一、乡土文化消弭 | 第21-23页 |
二、“乡土性”呈现价值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台湾高中国文课程纲要及教材概观 | 第26-30页 |
第一节 台湾高中国文课程纲要概观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台湾高中国文教材概观 | 第27-30页 |
一、台湾教材审定政策 | 第27-28页 |
二、台湾高中《国文》教材观照(以翰林版为例)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台湾高中国文教材的乡土性呈现 | 第30-52页 |
第一节 课纲中的乡土性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教材中的乡土性 | 第31-52页 |
一、范文系统 | 第32-41页 |
二、台湾作家群 | 第41-49页 |
三、其他系统 | 第49-52页 |
第四章 教材中“台语”文学作品缺席现象研究 | 第52-60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52-54页 |
一、“台语” | 第52-53页 |
二、“台语文学” | 第53-54页 |
第二节 高中国文教材中“台语”作品选入情况 | 第54页 |
第三节 “台语”作品落选国文教材原因 | 第54-60页 |
一、内涵游移不定:定义模糊 | 第55页 |
二、书面化困难重重:“有音无字” | 第55-57页 |
三、语言、文学问题政治化 | 第57-58页 |
四、质量良莠不齐,经典篇目较少 | 第58页 |
五、品读困难,教学难度高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索引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