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 | 第15-22页 |
2.1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 | 第15-20页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过载的定义 | 第17-20页 |
2.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决策有用性理论 | 第2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的分析——基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 | 第22-38页 |
3.1 社会责任报告实质性信息有效度的测度 | 第22-32页 |
3.1.1 样本选取 | 第22-23页 |
3.1.2 有效度测度之一:有效内容的界定及测量 | 第23-30页 |
3.1.3 有效度分析之二:第三方独立鉴证 | 第30-32页 |
3.2 社会责任报告其他信息有效度的测度 | 第32-37页 |
3.2.1 社会报告页数分析 | 第32-35页 |
3.2.2 社会责任其他信息有效度的测度 | 第35-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的调查分析——基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 | 第38-47页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8-41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38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38页 |
4.1.3 问卷设计 | 第38-39页 |
4.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9-41页 |
4.2 问卷调查信度分析 | 第41-43页 |
4.2.1 信度分析 | 第41-42页 |
4.2.2 效度分析 | 第42-43页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4.3.1 统计结果 | 第43-45页 |
4.3.2 结果的分析 | 第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本文结论与启示 | 第47-51页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47页 |
5.2 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的建议 | 第47-50页 |
5.2.1 提倡并逐步加强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独立鉴证 | 第47-48页 |
5.2.2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框架 | 第48-49页 |
5.2.3 企业自身要提高对披露CSR报告的重视 | 第49页 |
5.2.4 加大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管力度 | 第49-50页 |
5.3 本文创新点 | 第50页 |
5.4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