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 科学理答—新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 第10页 |
(二) 智慧理答—新手教师理答现状的需要 | 第10-11页 |
(三) 有效理答—个人成长的需要 | 第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0-21页 |
(二) 课堂观察法 | 第21页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21页 |
五、研究思路与问题 | 第21-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概述 | 第22-30页 |
一、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一) 理答 | 第22页 |
(二) 课堂 | 第22-23页 |
(三) 新手教师 | 第23页 |
二、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类型的界定 | 第23-25页 |
三、小学语文新手教师有效理答的意义 | 第25-27页 |
(一) 及时反馈,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 第25-26页 |
(二) 拓宽思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 第26页 |
(三) 梳理思路,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 第26页 |
(四) 调节课堂,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 第26页 |
(五) 促进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 | 第26-27页 |
四、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一) 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 第27页 |
(二)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 第27页 |
(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第27-28页 |
(四)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 第28页 |
(五)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现状调查 | 第30-46页 |
一、小学语文新手教师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30页 |
二、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内容的选择 | 第30-33页 |
(一)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总体频数 | 第31页 |
(二)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量表的制定 | 第31-33页 |
三、小学语文新手教师研究样本分析 | 第33-46页 |
(一) 三位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总体情况 | 第33-35页 |
(二) 三位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具体情况 | 第35-46页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结果分析 | 第46-58页 |
一、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可取之处 | 第46-50页 |
(一)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认同理答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二)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反思课堂理答行为 | 第47-48页 |
(三)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预设课堂理答行为 | 第48-49页 |
(四)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践行课堂理答行为 | 第49-50页 |
二、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的问题 | 第50-58页 |
(一)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的课堂理答类型单一 | 第50-52页 |
(二)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追求标准答案 | 第52-53页 |
(三)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语言存在程序化现象 | 第53-54页 |
(四)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非语言理答整体性缺失 | 第54页 |
(五)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理答预设不充分 | 第54-55页 |
(六)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缺乏针对性 | 第55页 |
(七)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反思不足 | 第55-56页 |
(八)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对课堂理答把控能力不足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改进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建议 | 第58-64页 |
一、转变观念,强化理答意识 | 第58-59页 |
(一)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 第58-59页 |
(二) 强调“平等交流”的教学模式 | 第59页 |
二、高度重视,做好理答准备 | 第59-60页 |
(一) 解读文本内涵 | 第59-60页 |
(二) 充分预设理答 | 第60页 |
三、聚焦课堂,提升理答品质 | 第60-61页 |
(一) 锤炼理答语言,实现教学机智 | 第60-61页 |
(二) 巧用理答类型,推进课堂发展 | 第61页 |
四、促进发展,关注理答反思 | 第61-64页 |
(一) 及时反思理答 | 第61-62页 |
(二) 形成理答风格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附录1 | 第66-68页 |
附录2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