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设有联络通道的地铁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模式及人员疏散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地铁火灾的危害第9-10页
        1.1.2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的特点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1 国外地铁火灾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地铁火灾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8页
        1.4.1 主要内容第15-16页
        1.4.2 主要方法第16-18页
2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控制及人员疏散方式分析第18-23页
    2.1 列车端部着火的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控制及人员疏散方式第18-20页
        2.2.1 列车头部着火的情况第18-19页
        2.2.2 列车尾部着火的情况第19-20页
    2.2 列车中部着火的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控制及人员疏散方式第20-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小尺寸模型实验设计第23-35页
    3.1 地铁区间隧道实验模型设计第23-24页
        3.1.1 实验模型的相似性及模型方案第23-24页
        3.1.2 隧道实体模型与小尺寸实验模型的相似准则关系第24页
    3.2 地铁区间隧道实验台的搭建第24-34页
        3.2.1 地铁区间隧道实验台设计第24-26页
        3.2.2 地铁区间隧道实验台搭建第26-27页
        3.2.3 小尺寸地铁区间隧道送风系统设计第27-28页
        3.2.4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第28-31页
        3.2.5 火源热释放速率(HRR)的标定第31-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4.地铁区间隧道火灾小尺寸模型实验研究第35-46页
    4.1 实验内容和步骤第35页
    4.2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模型实验研究第35-45页
        4.2.1 纵向通风临界速度的确定第35-37页
        4.2.2 联络通道的临界风速第37-41页
        4.2.3 利用联络通道排烟第41-45页
    4.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5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数值模拟研究第46-56页
    5.1 火灾动力学软件(FDS)简介第46页
    5.2 Pyrosim 简介第46-47页
    5.3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7-50页
        5.3.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第47-48页
        5.3.2 燃烧模型第48-49页
        5.3.3 湍流流动模型第49-50页
        5.3.4 辐射传热模型第50页
    5.4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置第50-52页
        5.4.1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物理模型的建立第50-51页
        5.4.2 网格划分第51-52页
        5.4.3 边界条件第52页
    5.5 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验证第52-53页
    5.6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危险状态的判据第53-55页
        5.6.1 烟气层高度第53页
        5.6.2 温度第53页
        5.6.3 CO 浓度第53-54页
        5.6.4 能见度第54-55页
    5.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6.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56-66页
    6.1 联络通道临界风速的数值分析第56-59页
        6.1.1 影响联络通道临界风速的因素第56-57页
        6.1.2 火源强度对临界风速的影响第57-59页
    6.2 利用联络通道排烟的数值分析第59-65页
        6.2.1 着火隧道火灾烟气蔓延情况第59-61页
        6.2.2 着火隧道中的温度分布第61-62页
        6.2.3 着火隧道中的 CO 浓度分布第62-63页
        6.2.4 着火隧道中的能见度分布第63-65页
    6.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7.设有联络通道的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分析第66-71页
    7.1 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的人员安全疏散的分析第66-67页
        7.1.1 人员安全疏散的判据第66页
        7.1.2 安全疏散时间的确定第66-67页
    7.2 人员安全疏散的分析第67-70页
        7.2.1 利用联络通道疏散的工况第67-69页
        7.2.2 利用联络通道排烟的工况第69-70页
    7.3 小结第70-7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8.1 结论第71-72页
    8.2 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接驳轨道交通的城市外围社区公共交通优化研究--以韦曲南站西侧片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近郊旅游发展背景下北京市旅游综合体研究--以温都水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