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及致险因素 | 第18-35页 |
2.1 四川省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现场调查 | 第18-23页 |
2.1.1 川东、川东北、川北方向 | 第18-19页 |
2.1.2 川西方向 | 第19-20页 |
2.1.3 川西南方向 | 第20-21页 |
2.1.4 川南、川东南方向 | 第21页 |
2.1.5 风险控制措施调查 | 第21-22页 |
2.1.6 调查隧道线形概况 | 第22-23页 |
2.2 四川省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第23-27页 |
2.2.1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2.2.2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2.2.3 交通事故形态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2.3 四川省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致险因素分析 | 第27-34页 |
2.3.1 环境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2.3.2 驾驶人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2.3.3 车辆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基于交通事故特征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58页 |
3.1 评价指标因素分析 | 第35-41页 |
3.1.1 现场调查指标因素 | 第35页 |
3.1.2 文献调研指标因素 | 第35-41页 |
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4页 |
3.2.1 研究区段划分 | 第41页 |
3.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4页 |
3.3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4-55页 |
3.3.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44-46页 |
3.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6-53页 |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5页 |
3.4 评价体系指标标准的确定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价 | 第58-91页 |
4.1 基于现场调查分析安全风险评价 | 第58-62页 |
4.1.1 风险矩阵法 | 第58-60页 |
4.1.2 安全风险评价 | 第60-62页 |
4.2 层次分析法 | 第62-67页 |
4.2.1 建立评价模型 | 第62-63页 |
4.2.2 安全风险评价 | 第63-67页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67-77页 |
4.3.1 建立评价模型 | 第67-71页 |
4.3.2 安全风险评价 | 第71-77页 |
4.4 可拓综合评价法 | 第77-88页 |
4.4.1 建立评价模型 | 第77-80页 |
4.4.2 安全风险评价 | 第80-88页 |
4.5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88-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隧道风险评价结果及应对工程措施 | 第91-100页 |
5.1 四川省高速公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价结果 | 第91-93页 |
5.1.1 隧道整体评价结果 | 第91-92页 |
5.1.2 隧道各研究区段评价结果 | 第92-93页 |
5.2 应对工程措施 | 第93-99页 |
5.2.1 工程措施类型 | 第93-96页 |
5.2.2 工程措施有效性分析 | 第96-9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