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交通动荷载作用引起的路基工后沉降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路基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路基土动力累积变形特征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CFG桩网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高速铁路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16-23页 |
2.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2.2 CFG桩加固区沉降计算方法 | 第17-21页 |
2.3 CFG桩下卧层沉降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4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工程实例 | 第23-30页 |
3.1 工程概述 | 第23-24页 |
3.1.1 工程地质 | 第23-24页 |
3.1.2 水文条件 | 第24页 |
3.1.3 气候条件 | 第24页 |
3.2 试桩方案 | 第24-26页 |
3.2.1 材料要求 | 第25-26页 |
3.2.2 施工工艺 | 第26页 |
3.3 试桩过程 | 第26-28页 |
3.3.1 场地平整 | 第26-27页 |
3.3.2 放线 | 第27页 |
3.3.3 成孔 | 第27页 |
3.3.4 混合料灌注 | 第27-28页 |
3.4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结果 | 第28-29页 |
3.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高速铁路桩网复合地基模型 | 第30-44页 |
4.1 FLAC3D软件 | 第30页 |
4.2 本构模型及结构单元 | 第30-34页 |
4.2.1 桩单元 | 第32-33页 |
4.2.2 土工格栅单元 | 第33-34页 |
4.3 接触面理论 | 第34-36页 |
4.4 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4.4.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37-38页 |
4.4.2 计算参数 | 第38-39页 |
4.4.3 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4.5 列车动载模拟 | 第40-43页 |
4.6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研究 | 第44-60页 |
5.1 路堤沉降特性 | 第45-47页 |
5.2 复合地基沉降特性 | 第47-59页 |
5.2.1 车速对沉降的影响 | 第47-50页 |
5.2.2 桩长对沉降的影响 | 第50-52页 |
5.2.3 垫层厚度对沉降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4 结构刚度对沉降的影响 | 第53-59页 |
5.3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