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介绍及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1-16页 |
1.2.1 有限元法(FEM)和边界元法(BEM) | 第11-14页 |
1.2.2 统计能量分析(SEA) | 第14页 |
1.2.3 有限元-统计能量混合法(FE-SEAHybridMethod)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FE-SEA混合法简述 | 第18-23页 |
2.1 FE-SEA混合法的基本介绍 | 第18-19页 |
2.1.1 子系统 | 第18页 |
2.1.2 边界 | 第18页 |
2.1.3 连接 | 第18-19页 |
2.2 FE-SEA混合法理论的推导 | 第19-22页 |
2.2.1 FE子系统响应推导 | 第19-21页 |
2.2.2 SEA子系统响应推导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列车模型 | 第23-45页 |
3.1 模型建立流程 | 第23-24页 |
3.2 结构子系统建模 | 第24-32页 |
3.2.1 初步模型 | 第24-25页 |
3.2.2 子系统归类 | 第25-26页 |
3.2.3 0-200Hz子系统建模 | 第26-30页 |
3.2.4 200 -500Hz子系统建模 | 第30-31页 |
3.2.5 模型检查 | 第31-32页 |
3.3 声腔子系统建模 | 第32-33页 |
3.4 连接的生成 | 第33-35页 |
3.5 模型参数的计算 | 第35-43页 |
3.5.1 模态密度 | 第35-37页 |
3.5.2 内损耗因子 | 第37-41页 |
3.5.3 耦合损耗因子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列车结构振动分析 | 第45-53页 |
4.1 激励计算 | 第45-49页 |
4.1.1 轨道不平顺 | 第45-47页 |
4.1.2 车轨耦合SIMPACK模型 | 第47-49页 |
4.2 结构振动加速度级 | 第49-50页 |
4.3 结构振动速度级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车内噪声分析 | 第53-66页 |
5.1 白车身内部噪声 | 第53-55页 |
5.2 车体结构声学贡献度分析 | 第55-58页 |
5.3 多孔吸声材料对车内噪声的控制效果 | 第58-63页 |
5.3.1 多孔吸声材料种类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2 玻璃棉的降噪特性 | 第59-60页 |
5.3.3 多孔吸声材料厚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5.4 微穿孔板吸声材料对车内噪声的控制效果 | 第63-65页 |
5.4.1 微穿孔板孔径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2 微穿孔板穿孔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6.1 结论 | 第66-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