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导论 | 第11-19页 | 
| 一、“非物质劳动”问题的由来 | 第11-12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第一章 “非物质劳动”概念的理论内涵 | 第19-37页 | 
| 一、“非物质劳动”概念的界定 | 第19-31页 | 
| (一) “非物质劳动”概念的提出 | 第19-21页 | 
| (二) “非物质劳动”概念的内容 | 第21-31页 | 
| 二、非物质劳动霸权 | 第31-37页 | 
| (一) 非物质劳动霸权的含义 | 第31-32页 | 
| (二) 非物质劳动霸权的影响 | 第32-37页 | 
| 第二章 非物质劳动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辨析 | 第37-47页 | 
|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概念 | 第37-41页 | 
| (一)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 第37-39页 | 
| (二) 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 | 第39-41页 | 
| 二、非物质劳动与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41-47页 | 
| (一) 非物质劳动肢解了劳动 | 第41-42页 | 
| (二) 非物质劳动是生产劳动有机组成部分 | 第42-44页 | 
| (三) 非物质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 第44-45页 | 
| (四) 非物质劳动是一种服务型劳动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非物质劳动”概念的批判 | 第47-67页 | 
| 一、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发展 | 第47-55页 | 
| (一) 威廉·配第与劳动价值论的提出 | 第47-49页 | 
| (二) 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49-51页 | 
| (三) 大卫·李嘉图对坚持与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贡献 | 第51-55页 | 
| 二、马克思对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 第55-62页 | 
| (一)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 第55-57页 | 
| (二) 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 | 第57-58页 | 
| (三)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第58-60页 | 
| (四)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第60-62页 | 
| 三、非物质劳动并不会证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第62-67页 | 
| (一) 非物质劳动误解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第62-63页 | 
| (二) 非物质劳动混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 第63-64页 | 
| (三) 非物质劳动并不能改变劳动力商品的存在 | 第64-65页 | 
| (四) 非物质劳动并未摆脱资本剥削的命运 | 第65-67页 | 
| 结语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