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基于频率域全波形反演的隧道前方岩体波速预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隧道地震超前探测方法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全波形反演方法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3 岩体强度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21-2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3.3 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基于频率域全波形反演的隧道前方岩体波速获取方法第24-40页
    2.1 全波形反演概述第24-25页
    2.2 频率域有限差分正演模拟第25-27页
        2.2.1 优化差分格式第25-26页
        2.2.2 边界条件第26-27页
        2.2.3 震源子波第27页
    2.3 频率域全波形反演第27-32页
        2.3.1 目标函数建立第27-28页
        2.3.2 梯度算子的构建第28页
        2.3.3 步长计算第28-29页
        2.3.4 频率选择策略第29-30页
        2.3.5 LBFGS算法第30-32页
    2.4 频率域全波形反演流程第32-33页
    2.5 基于MATLAB的隧道内频率域全波形反演程序第33-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典型不良地质地震波超前探测全波形反演与偏移成像研究第40-71页
    3.1 地震波超前探测数据处理及偏移成像方法第40-41页
    3.2 隧道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分类第41-42页
    3.3 掌子面前方无异常体情况下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波形反演及偏移成像第42-44页
    3.4 岩性分界面模型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及波形反演研究第44-51页
        3.4.1 90°倾角岩性分界面模型第44-46页
        3.4.2 75°倾角岩性分界面模型第46-48页
        3.4.3 60°倾角岩性分界面模型第48-51页
    3.5 断层模型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波形反演及偏移成像研究第51-57页
        3.5.1 40m厚断层模型第51-53页
        3.5.2 20m厚断层模型第53-55页
        3.5.3 10m厚断层模型第55-57页
    3.6 溶洞模型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波形反演及偏移成像研究第57-64页
        3.6.1 40m宽溶洞模型第57-60页
        3.6.2 20m宽溶洞模型第60-62页
        3.6.3 10m宽溶洞模型第62-64页
    3.7 复杂地质模型地震波超前探测正演模拟、波形反演及偏移成像研究第64-69页
        3.7.1 楔形模型第64-67页
        3.7.2 双溶洞模型第67-69页
    3.8 典型不良地质地震波超前探测全波形反演与偏移成像规律总结第69-70页
    3.9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基于岩体波速分布的岩体抗压强度评价方法第71-92页
    4.1 岩体抗压强度评价的基本方法第71-78页
        4.1.1 常规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第71-76页
        4.1.2 岩石波速和抗压强度相关关系模型第76-77页
        4.1.3 基于岩体波速的抗压强度评价工作流程第77-78页
    4.2 岩石波速与抗压强度关系实验研究第78-88页
        4.2.1 岩样获取第78-81页
        4.2.2 单轴抗压强度实验第81-85页
        4.2.3 岩石波速测试实验第85-88页
    4.3 波速与抗压强度关系第88-90页
        4.3.1 相关性分析第88-89页
        4.3.2 数据选取与分析第89页
        4.3.3 数学模型建立第89-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工程验证第92-96页
    5.1 工程概况第92页
    5.2 全波形反演结果及开挖验证情况第92-94页
    5.3 岩体抗压强度预测及开挖验证情况第94-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6.1 结论第96-97页
    6.2 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参与项目及所获奖励第110-11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驾驶员注意力分散态脑功能连接特性分析
下一篇: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驾驶员脑功能网络效应连接及实车驾驶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