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成果评述 | 第9-1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 公民意识概念的研究 | 第11页 |
2. 公民意识构成的研究 | 第11-12页 |
3. 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 | 第12页 |
4. 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 第12页 |
(三) 已有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评析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公民和公民意识 | 第14-22页 |
一、公民 | 第14-17页 |
(一) 公民概念的历史演进 | 第14-15页 |
(二) 公民的内涵 | 第15-17页 |
二、公民意识 | 第17-22页 |
(一) 公民意识的形成 | 第17-19页 |
(二) 公民意识的内涵 | 第19-22页 |
1. 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础 | 第19-20页 |
2.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公民意识的核心 | 第20页 |
3.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公民意识的价值理念 | 第20-21页 |
4. 参与意识、公德意识、全球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延伸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22-27页 |
一、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2-23页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 | 第23页 |
二、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 第23-24页 |
三、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4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优势 | 第24-27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目标体现了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追求 | 第24-25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 第25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第27-38页 |
一、我国高中生公民意识现状 | 第27-33页 |
(一) 高中生对于公民概念和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不够深入 | 第27页 |
(二) 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不强 | 第27-28页 |
(三) 高中生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增强,但行动能力较差 | 第28-30页 |
(四) 高中生的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意识较为肤浅 | 第30-32页 |
(五) 高中生的参与意识、公德意识和全球意识比较薄弱 | 第32-33页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现状 | 第33-35页 |
三、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现状的形成原因 | 第35-38页 |
(一) 历史文化原因 | 第35页 |
(二) 社会现实原因 | 第35-36页 |
(三) 教育自身的原因 | 第36-38页 |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公民意识的实践探索 | 第38-49页 |
一、思想政治课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原则 | 第38-39页 |
(一) 统筹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协调发展 | 第38页 |
(二)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第38页 |
(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第38-39页 |
二、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 | 第39-41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总目标 | 第40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分目标 | 第40-41页 |
三、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 | 第41-42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 | 第41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课程资源 | 第41-42页 |
1. 充分挖掘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公民意识的课程资源 | 第41页 |
2. 围绕学生生活全方位开发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资源 | 第41-42页 |
3. 合理利用社会热点、焦点中有关公民意识的课程资源 | 第42页 |
四、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方法 | 第42-49页 |
(一) 创设公民社会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 | 第42-43页 |
(二) 利用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推理与反思 | 第43-45页 |
(三) 开展课堂多向交往,营造自由平等氛围 | 第45-46页 |
(四)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公民生活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68页 |
附录A 人教版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渗透的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 | 第52-61页 |
附录B 当代高中生公民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 第61-65页 |
附录C 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