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发展背景—西南山地城镇步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 | 第12页 |
1.1.2 时代背景—中国城镇化需要城镇形态研究的支持并依照客观规律发展 | 第12-13页 |
1.1.3 理论(学科)背景—重庆城市形态发展规律的研究 | 第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概念和对象界定 | 第14-16页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对象的选取和界定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24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0-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1 文献资料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2 城市形态分析法 | 第24页 |
1.5.3 数理统计与软件分析法 | 第24页 |
1.5.4 复合研究和归纳分析法 | 第24-2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5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8 研究的特点和创新 | 第26-28页 |
1.8.1 对三种城市形态分析法的综合运用 | 第26页 |
1.8.2 填补山地城市形态演化研究的缺口 | 第26-28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8-36页 |
2.1 城市形态与城市结构的关系 | 第28-30页 |
2.1.1 城市形态的概念 | 第28-29页 |
2.1.2 城市结构的概念 | 第29-30页 |
2.1.3 城市形态与城市结构的区别和联系 | 第30页 |
2.2 城市形态演变动力机制 | 第30-33页 |
2.2.1 动力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2.2.2 动力机制分析 | 第31-33页 |
2.3 研究方法和工具介绍 | 第33-36页 |
2.3.1 城市扩展强度指数 | 第33页 |
2.3.2 圈层同心圆分析 | 第33-34页 |
2.3.3 扩展方向扇区分析 | 第34页 |
2.3.4 空间矩阵法分析 | 第34-36页 |
3 重庆城市形态演化概述及演化分析准备 | 第36-54页 |
3.1 自然地理、堡垒和河港 | 第36页 |
3.2 重庆城市形态发展和形态轮廓演化概述 | 第36-51页 |
3.2.1 古代军事堡垒和集散码头的初步建设(BC316-AD1876) | 第37-43页 |
3.2.2 近代重要通商口岸和商业中心的建设(1876-1936) | 第43-44页 |
3.2.3 近现代战时腹地的建设(1936-1976) | 第44-48页 |
3.2.4 当代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1976-2012) | 第48-51页 |
3.3 量化分析准备 | 第51-53页 |
3.3.1 两个阶段和三个方向 | 第52页 |
3.3.2 五个时期和十八个样本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重庆城市形态轮廓演化分析和动力机制研究 | 第54-70页 |
4.1 重庆城市形态轮廓演化分析 | 第54-63页 |
4.1.1 形态轮廓发展大事记 | 第54-56页 |
4.1.2 重庆城市形态轮廓演化分析 | 第56-63页 |
4.1.3 重庆城市形态轮廓演化特征总结 | 第63页 |
4.2 重庆城市形态轮廓动力机制要素整理 | 第63-69页 |
4.2.1 重庆城市形态轮廓动力机制原理分析 | 第65-69页 |
4.2.2 动力机制特征总结 | 第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重庆城市形态空间演化分析和动力机制再研究 | 第70-108页 |
5.1 研究准备 | 第70-71页 |
5.2 重庆全城空间网络演化分析 | 第71-84页 |
5.2.1 重庆全城全局空间网络演化分析 | 第71-76页 |
5.2.2 重庆全城局部空间形态网络演化分析 | 第76-80页 |
5.2.3 重庆全城智能度分析 | 第80-84页 |
5.3 重庆三地空间网络演化分析 | 第84-106页 |
5.3.1 重庆三地全局空间网络演化分析 | 第84-96页 |
5.3.2 重庆三地智能度分析 | 第96-104页 |
5.3.3 重庆三地空间网络演化对比分析 | 第104-106页 |
5.4 空间演化特征总结和动力机制特征总结 | 第106-107页 |
5.4.1 空间演化特征总结 | 第106页 |
5.4.2 动力机制特征总结 | 第106-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6 重庆城市形态地块演化分析 | 第108-126页 |
6.1 研究准备 | 第108页 |
6.2 重庆全城地块演化分析 | 第108-120页 |
6.2.1 全城地块面积和形态分析 | 第109-116页 |
6.2.2 全城地块类型演化分析 | 第116-120页 |
6.3 重庆三地地块演化分析 | 第120-123页 |
6.3.1 三地地块丰富度演化对比分析 | 第120-122页 |
6.3.2 三地地块拓展演化对比分析 | 第122-123页 |
6.4 演化动力机制特征再总结 | 第123-12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7 总结 | 第126-136页 |
7.1 重庆城市形态演化规律总结 | 第126-129页 |
7.1.1 风车现象 | 第126-127页 |
7.1.2 震荡现象 | 第127页 |
7.1.3 休眠与井喷现象 | 第127-128页 |
7.1.4 跳跃性位移与空间置换现象 | 第128-129页 |
7.1.5 现象形成原因总结 | 第129页 |
7.2 重庆城市形态演化动力机制特征总结 | 第129-133页 |
7.2.1 动力机制模式图 | 第129-130页 |
7.2.2 动力机制模式图解析和特征阐述 | 第130-133页 |
7.3 预测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7.3.1 重庆城市形态演变趋势预测 | 第133页 |
7.3.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33-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4页 |
附录 | 第144页 |
A.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4页 |
B.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44页 |